文档介绍:观见知识付费
摘要:业余兴趣者高晓松时不时讲错,但知识付费没拦着专业人士来讲啊。
最近有两个名人的跨年演讲火了。场面很牛,骂的人更多,大家直接把矛头指向“知识付费”。
首先要指出,跨年演讲不等于日常她们做的知识付费,更不等于全部的知识付费。演讲应该算是营销手段、巨型路演,而且负责制造社会话题。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算是达成了目标。
那么,看起来犯了众怒的“知识付费”,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在我看来,知识付费是一个快消品,和认证过的正经知识的关系,约等于zara和奢侈品。知识付费很时髦,而且因为善于包装,还给人以用廉价价格买到高级物品的感觉。缺点是经不起细品,更像zara一样动不动就坏。当然大家通常还有另一个选择,比如正儿八经看一本书,相当于没什么牌子,却料子不错的实用衣服。
但我其实是支持知识付费的。因为它用最快的速度向最广大的人群普及了很多轻易学的知识。学点东西有什么不好?不成体系又怎样?它是消费,又不是授业。
赶时髦是一个动力,没有知识付费,知识付费的受众们多半也不会去学正经知识。听了课,无非聚会时多点谈资,想问题时多个角度,萎靡时打针鸡血罢了。没有些人会拿着“得到”的完课清单去谋个什么专业岗位,也没有些人听完两个月薛兆丰就敢跟经济专业学生pk了。买课的人自己也不会这么认为,要真这么认为,那去上大学也救不了。
至于贩卖“焦虑”,那当然关键是营销手段。我只能说,听个课——或看了个广告就能被弄焦虑的人,她可能日常全部处于焦虑中。钻石不够大,孩子没上私立,买不起奔驰宝马,全部是消费主义逻辑下的焦虑,这假如能被接收,何以独独不认同知识贩卖制造的焦虑呢?我看,总比用钻石挤兑人要强。
还有颇受吐槽的“错误”。确实有错,错误不少。但这是产品质量问题,并不是模式问题。业余兴趣者高晓松时不时讲错,但知识付费没拦着专业人士来讲啊。
这就说到了我支持知识付费的另一个理由,是它真挚地为知识标价了——有价格就意味着有市场,有市场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逐步诞生更加好的产品。
很多知识精英对“知识付费”的想象大约局限在罗振宇式的“给你讲书”,或认为其内容不脱离机场读物和当当畅销书,皆是似是而非的假知识。其实不然。一则很多付费知识是实用导向的,比如怎么护理新生儿、怎么做菜、怎么对付常见病。这些天然更适合短平快和多媒体的传输方法,比看书有效。
二则,好的内容,或说稍微好了一点的内容也已经出现了。部分著名大学教授,包含人文历史类的教授已经亲身下场,跟慕课的区分其实不太大。假如真的认认真真听完她们的付费课程,收获不会小于中国一般大学里的一门通选课,而且还全部是通常人听不到的名校名师。
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