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魏氏祠堂与“赖祠堂”“赖祠堂”的历史冤案及其他魏氏家祠俗称“赖祠堂”,当地传说,高淳县立信乡(今凤山乡)魏村出了个魏鹏池。小时候在村面前的净行寺读私塾。寺前有个周家村, 在寺边盖祠堂。每天中午, 魏鹏池都到工场玩耍。工场边有个大池塘(今还在), 里面乌龟很多, 魏鹏池在池塘里捉了乌龟用龟尿磨墨汁(据说用此墨写字能入木三分), 磨好墨汁后就拿起木匠师傅的墨划笔,在做好的每根梁柱榫眼里划上一个“魏”字。工匠们没在意,认为小孩子乱划是常事。后来,魏鹏池考中了进士,按照常规,家族要大开祠堂门,竖旗杆, 钉匾,迎接进士老爷入祠。可是姓魏的村子小,人手少,没有祠堂, 家族人等只得全跪在村前大路旁迎接老爷进村。不久,魏老爷到,他忙下轿扶起大家说: “你们不进祠堂接我,这成何体统? ”众人说: “老爷, 我们魏家没祠堂。”魏鹏池说:“我在净行寺读书的时候就做好了祠堂, 你们怎么把自己的祖宗家庙忘记了呢? ”众人听了目瞪口呆,心里想:那是周家的祠堂啊! 没过多长时间, 魏鹏池上书启奏皇上说:“邻村周氏赖了我魏氏的祠堂。”皇上见此奏章, 发脾气说:“岂有此理?刁民竟会赖起祠堂来了。”即刻派了一名巡按大人前来查问。那巡按根据原来讲的证据, 指令两姓百姓卸去祠堂屋脊上的片瓦, 用斧头放脱了梁, 经过仔细检查, 每根梁柱的榫眼里确实写了一个明显的“魏”字。巡按大人认为“证据确凿”, 就把“周氏宗祠”判给了魏氏。所以, 后来人们一直称“魏氏宗祠”为“赖祠堂”。其实, 这只是个颇有戏剧色彩的传说故事, 历史真相却并不是这样的。净行寺魏氏总祠堂遗址在现在淳溪镇双湖路与芜太路交界的地方,当地老百姓叫它寺墩头, 地形呈葫芦形, 风水上叫“药葫芦地”, 三面环水, 占地四五十亩。净行寺魏氏总祠堂由净行寺和鹏池别业书院两部分构成。根据《高淳县志》记载, 净行寺是高淳第一古寺庙。春秋末年有姓犁( 或作“黎”) 的在这里居住, 汉明帝时候开始有僧人在这里盖房子、念经, 到唐代中和三年( 883 年) 建造起了辉煌的寺庙, 名“潘城道场”, 有个叫刘欢的写了篇碑记, 记载了当时香火的盛况。宋绍兴四年( 1134 年)净行寺魏氏第七代孙魏良臣出使金国,和金兀术和谈, 得罪了宰相赵鼎, 就回到双塔南塘故乡闲居, 请求宋高宗将潘城道场赐给了他, 做了个香火院, 并且更名“净行寺”。南宋杰出的诗人范成大是魏良臣的弟弟魏信臣的女婿, 常常到净行寺来和诗友、亲戚交往, 在这里写下了十多首诗歌, 其中有几首是和魏良臣父子的唱和之作。根据历史记载, 净行寺多次毁于兵火水灾, 每次毁损后均由魏氏重修或重建。目前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一次重建发生在明代隆庆二年( 1568 年),是由下坝人魏学九等 27 人主持的。以后明崇祯末年、清康熙三年、乾隆十九年、同治七年、光绪九年、 1946 年或重建或重修数次。净行寺最后一次被毁是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1614 年, 54 岁的进士魏成忠(也就是魏鹏池)从现在的高淳县古柏镇凤山中保村迁居到净行寺北面的魏村。 1643 年,魏成忠的长子, 诗人魏吉傍着净行寺西侧建造了一座鹏池别业书院。崇祯末年, 新中秀才下坝人魏永思又将鹏池别业书院改建了一下, 在寺庙里设龛供奉魏良臣神主和魏氏十六枝牌位,决定在魏良臣生日,即农历 8月23 日, 魏氏十六枝后人将先祖牌位请到鹏池别业书院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