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2.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感悟诗的语句美与形象美。
3.      通过品读诗句,拓展想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      背诵本课诗句,尝试写一篇关于春天的小诗,反馈交流。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品词析句,想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写作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诗文
教学流程:
一、   背春天(结合儿童诗的诵读活动)。(课前)
(理念阐释: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课标”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以400万字以上。”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不少小学学校已经开展了诗歌阅读的系列活动。如我们金华的金师附小、环城小学,都致力于书香校园的建设,而其中很有影响力的一项活动就是“儿童诗教学”,这项活动通过学生读诗、背诗、写诗的练习,培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 “每日一诗”“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诗词争章”“请诗人、作家来校开赏析会”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积累了众多的佳句、绝唱,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在这一系列
活动中,不仅训练学生记忆力,学生感受到他们心魄相系的“诗”的独特美,营造了真正属于儿童成长发展的唯美的精神家园。
    基于这一背景,课前设计让学生背已学的儿童诗(最好是春天诗),将本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正在进行的课外阅读活动建立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联系,沟通了课内与课外,联结了学生生活积累与课堂学习,根本目的在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习方式。)
 二、初读古诗,感受韵律美(4分钟)
,多读几遍,疏通字词障碍,感知诗文韵律美。
2. 感知诗文语句美。你眼前是一个怎样的春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谈)
预设一: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春天。
预设二:这是一个初春的景象,万物复苏。
预设三:这是一个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春天。
过渡:你从哪些词、句中能感觉到这是风景优美的春天呢?我们随诗人一起去浏览这个明媚的春日。
  三、感悟语言,品味意境美(15分钟)
1.“扶”着学习第一句诗: “胜日寻芳泗水滨”
   (1)“胜日”是什么意思?“泗水”在哪里?从“寻”字,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指引,疏导诗句意思。  
(3)品味从哪些词能品味到春光的美丽?(胜日——寻芳——泗水滨)
(这里,老师就要指导学生用优美的现代语言来替代和诠释古诗。如“胜日”是一个怎样的日子?你能描述吗?教师及时表扬学生用得好的词语,如“阳光明媚”“春光灿烂”“暖暖的阳光”……)
(4)指导朗读
(5)总结学法:[分句成词——解释词语——联词成句(加词、换序)——抓词品句]
     2.“半扶半放”,学习第二句诗:“无边光景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