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三章信用本章概念:信用、实物借贷、高利贷、信用经济、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赊购、信用膨胀、信用媒介、信用制度、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信用工具本章讲解三个内容:一是信用的基本知识,二是信用的主要形式, 三是信用工具。第一节信用概述二、一、信用的定义: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和活动。原义包括信任、声誉、遵守诺言或实践成约。经济学中的信用专指借贷活动。信用活动双方所形成的是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以债权人对债务人的信任为基础。信用是价值的单方面有偿转让,是货币借贷行为,是以偿还本金和利息为条件的付出二、信用存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社会财富的占有与需求的不均衡是信用存在的基础。“由于价值分配的不均产生了信用”----- 洛克。社会价值的分配不均和需求不对应使信用的得以存在。商品经济的利益关系决定了信用调剂手段社会分工和经济主体的相对独立国家、企业、单位、个人的相对独立性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不能随意侵犯价值的调剂不能施舍和夺取,只能有偿借贷。首先是价值的闲置 A、生产中的价值闲置 B、积累中的价值闲置 C、国家与单位的闲置 D、居民的价值闲置其次是价值的需求 A、固资更新与扩大 B、生产临时扩张 C、财政举借国债 D、居民扩大消费与支付三、信用的起源与发展前资本主义的信用---- 高利贷信用原始社会末期,贫富的产生形成借贷的必要和可能。高利贷的贷者:富裕家族、大商人、宗教、货币经营业者; 高利贷的借者:小生产者、封建主、奴隶主、高利贷的借贷品种:实物或货币。 1、实物借贷:以实物为对象进行借贷的活动。二、实物借贷的存在背景: 商品货币关系不普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实物借贷的局限性:借贷对象的供求需要巧合;偿还时有数量与质量的要求并易产生矛盾。 2、货币借贷:以货币为对象进行的借贷活动。二、货币借贷是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主要借贷形式。货币借贷克服了实物借贷的局限性,使借贷更为便利和灵活。货币借贷的出现使货币与信用从两个完全独立的经济范畴,走向相互结合并日益紧密融合为金融范畴。从此以后货币借贷逐渐站具主导地位。高利贷:以谋取高额利息为特征的一种借贷活动。高利贷盛行于前资本主义时期。高利贷的利率一般都高于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平均收益率,没有统一的市场利率,且无上限,年息 36% (三分息)到百分之几百高利贷的作用: “有资本的剥削方式而无资本的生产方式”使小生产破产, 资本主义的信用发展到一个新的顶峰,信用转化为借贷资本,多种信用形式的出现。四、信用的基本特征 1、信用的标的物是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资金。 2 、价值的单方面让渡。贷者在没有取得等值品的情况下就将出借品给了借者,双方构成的是债权债务关系而非等价交换关系,所以贷者承担着信用风险。 3、以还本付息为条件。 4、以相互信任为基础。 5、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6、信用体现借贷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 G—— G’( G+g ) 使资本的运动具有了神秘色彩。全部运动过程为 G—— W ····· P ····· W’—— G’ 7 、容易产生信用膨胀。信用膨胀:信用供给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信用量超出其真实基础与客观需要量。在实物借贷和金属货币制度下, 一般不会发生信用膨胀。在货币借贷和信用货币制度下, 信用供给部门可以通过投放信用货币和扩大信贷规模来扩张其信用能力,往往导致通货膨胀。 8 、一般通过信用媒介。信用媒介联系信用关系各方的中介机构。信用媒介通常作为独立的企业性经营单位运作。在经济活动中,信用媒介主要角色是充当中介, 一方面集聚资金形成债务, 另一方面运用资金形成债权,并从中获利。区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以是否通过信用媒介和是否直接承担风险和拥有债权债务或所有权为标准。直接融资: 没有金融中介机构介入或中介不承担风险的融资方式。直接融资是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直接融资的工具主要是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间接融资: 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进行的资金融通方式。间接融资中的资金供求双方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中介机构发生债权债务关系。金融中介机构在间接融资中同时扮演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双重角色。典型的间接融资是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五、信用的作用和职能 1、集中和积累社会资金的作用 2、分配和再分配社会资金的功能,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可促进社会资金的积累,加速生产的发展,节约流通费用 3、促进社会利润率的平均化借助信用使资本转移并达到利润率平均化 4、反映和调节经济的作用(调节宏观与微观经济运行) 一切企业单位均在银行开户,从而置于银行的反映之中。调节货币总量,调节现金与存款比例达到货币总量、结构、与物资供应的平衡并促进经济增长。 5、提供和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6、综合反映国民经济状况五、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