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官营手工业经济
第三章 中国封建社会政府对经济的直接经营
在我国封建社会,官营手工业经济自始至终比较发
达,这一方面是官营手工业内生产着皇室(王室)、官府和
贵族及百官需要的一些特殊物品,同时也从事着诸如宫廷
建设、寝陵修建、政府衙门修缮、兵器生产、钱币铸造等
特殊手工业以及诸如桥梁等公共设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
的方面是政府对盐铁等采取专卖制度,直接垄断着盐、铁
以及酒、茶叶的生产、流通,关乎国计民生的物资生产和
流通,不允许私人染指其中。不仅如此,在我国封建社
会,政府对于水利建设、漕运也直接经营,同时还直接经
营或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即使在正常情况下也能够对土
地资源有一定的调控能力。从这个意义看,我国封建社会
政府实际上直接控制或操作着国家经济的关键领域及其重
要环节,换言之,政府自始至终掌控了经济运行的大柄。
我国封建社会政府对于经济的直接经营,主要表现在直接
经营的官营手工业,直接控制或经营矿藏的开采、铸币、
盐铁专卖、榷酤和水利、交通、城市等公共工程以及国防
建设等方面,在财政再分配时,扶贫和赈灾也是政府考虑
的一项事关国计民生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官营手工业经济
一、官营手工业经济的基本状况
我国封建社会官营手工业自始至终都比较发达。这一
方面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其中我国最早的国家统治中心
在城市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因为城市的修建和正
常生活秩序的维持需要多种手工业的支持,尤其统治阶级
和军队的生活和给养,一刻也离不开手工业生产。相对而
言,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需要是具有实现可能的有效
需求,其中包括一些奢侈消费在内。这就为城市手工业经
济尤其官营手工业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手工业分工就相当细致,至少已
经有了金属工、木工、玉工、石工、陶工、纺织工、皮革
工、武器制造工等,当时就有“百工”[1]之说。所谓百工实际
上是一个概数,只是说明当时专业化分工之细与工匠数量
之多,并不是指一个确定的工种数量。据春秋末年齐载,当时社会分为王公、士大夫、百
工、商旅、农夫、妇功“六职,即表明了手工业生产者是一”
个独立的生产者且在社会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当时仅
仅在官营手工业内部,根据分工就有 30 个专名的生产部
门:“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
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所有这些生产部门,涉及到”
运输、生产工具、兵器、乐器、容器、玉器、皮革、染
色、建筑等行业,每一行业又有更加细致的分工,其中如
对于车辆的制作,既有所谓的“车人,也有专门制造车轮的”
“轮人,还有专门制作车厢的” “舆人、专门制作车辕的” “辀人”
等等。“百工”的出现,本身就是当时官营手工业比较发达的
体现。当时所谓的“工商食官,说明政府豢养着大量的具有”
专门技能的手工业生产者及其职业商人,以保证政治统治
中心的经济运行,这也说明国家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经济
和文化中心,说明封建社会一开始政府就对社会经济具有
相当的掌控能力和资源调配能力。
实际上,我国历史上的官营手工业是以民间手工业的
发达为前提的,因为民间手工业的分工发达,无疑为官营
手工业的繁荣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人手尤其能工巧匠,同
时也为官营手工业提供了生产原料以及半成品。另外,尽
管民间工匠之间有技术封闭的传统,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
要,但是,其技术对于官府来说则必须是毫无保留的,这
无疑为官府手工业作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技术方面的支
持。不仅如此,诚如汉代人桑弘羊所说,就铁器生产来
说,私人生产规模小,资金不足,技术和设备落后,往往
出现“铁力不销炼,坚柔不和”[2]的问题,而这正是与官营手
工业规模优势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不仅如此,当时官营手
工业在信息方面所具备的优势,也是私营手工业难能比拟
的。
我国封建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商品流通,而手工业产
品及其原料,是当时市场中的基本商品。官府或通过市
场,或通过向民间征集等形式,可以保证官营手工业生产
的原料质地之精良、数量充足。正是由于官府生产不计成
本,人手充足,工匠技术全面,信息相对畅通,一些重大
发明往往是由官府发明而逐渐向民间传播的。植物造纸在
西汉出现而由东汉皇室官营手工业集大成[3],有一定的必
然性,这也是官营手工业对于技术和文化所做出的重要贡
献之一。
官营手工业的生产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直接
为满足最高统治者皇帝、皇室成员、贵族以及封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