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页眉. 页脚. 中国文化和合观念中国文化论文内容提要:中国文化中的”和合”观念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呈现往往是与其他基本观念纠结在一起的, 本文由此角度切入, 系统清理、分析了”和合”观念与伦理道德层面上的爱有等差观念、社会政治层面上的宗法等级观念、民族国家层面上的夷夏之防观念的互动关系, 指出要重视考察”和合”观念与其他基本观念的相关性,才能早日迎来一个和合文化的新世纪。关键词:和合文化、爱有等差、宗法等级、夷夏之防中国文化中普遍存在着”和合”观念,近年来已成为学界共识。而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存在的”和合”,又不可能孤立地、抽象地存在,必然与中国文化中的其他基本观念纵横交错、参差互渗, 体现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具体历史语境中。因此, 考察”和合”观念, 一方面, 不仅要从字源学角度厘清其本义、引申义, 从古代文献中提取若干相对孤立的文本资料加以引证, 更要重视此观念与其他基本观念纠结互动的联系, 理解其真实而非抽象的文本意义。另一方面, 不仅要把握”和合”观念在古代文献中的理论表述, 更要深入挖掘”和合”观念是如何与其他基本观念共同影响着政治活动、法律制度、日常生活以及规范着君臣、君民、华夷等一系列社会关系的。所以,”和合”观念不是物理学上的理论空间, 可以从摩擦力等因素中纯粹抽象出来加以研究。”和合”是中国文化观念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的任务就是在意义的密林里,寻找它的原生意义和具体语境。人和观念与爱有等差伦理道德层面上的”和合”观念主要表现为对社会成员保有普遍的尊重和敬爱,实现人际温馨协调的伦理环境和道德氛围。如”和而不同”、”和而不流”、”. 页脚. 为贵”等。但”和合”观念所凸显的道德普遍性同时也伴随着道德的不平等性。这种不平等性不仅体现为程度的差别, 而且体现为等级的划分( 第二节将详论宗法等级, 本节仅涉及前者)。孔子对”仁”的规定继承了《国语· 晋语》中”爱亲之谓仁”的思想,视血缘亲情为”仁”的根本, 指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 学而》) 。孝是对父母的敬爱,悌是对兄长的敬爱。孝悌是建基于血亲之爱的最根本、也最为重要的道德规范。推己及人, 孔子又将”仁”规定为”爱人”,由爱亲发展为对社会成员普遍的敬爱,这恰恰反映了由近而远、由亲而疏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爱亲”与”爱人”并不属于同一伦理层次, 所以在处理同一问题时, 对象是家庭成员(”亲”) 或社会成员(”人”) 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有人偷羊, 自然应当举报(”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 为政》)而若是父亲偷羊,情况就不同了。孔子说: ”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论语· 子路》) 父子之间相互隐瞒, 显示了以血亲之爱为基础的”亲亲”之德重于”亲人”之社会公德。孟子同样在这一道德立场上论述”人和”:”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孟子· 公孙丑下》) 其间寡助- 亲戚为一端, 多助- 天下为一端, 由寡到多反映的不仅是数量的变化, 更体现了道德上的亲疏关系。从此”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荀子· 君子》) 。看来儒家的道德天平从一开始就是失衡的。无怪乎墨子要以”兼爱”来对抗儒家的”亲亲有术”(《墨子· 非儒上》) ,爱有等差。墨子”兼爱”的许诺十分诱人: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