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孚佑帝君—吕洞宾真人
吕洞宾真人
吕洞宾吕洞宾画像
吕洞宾,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全真道祖师,钟、吕内丹派代表人物。原名吕岩,(“岩”或作“岩”、“岩”),(另说本名吕煜),字洞宾,号纯阳子。一般认为吕洞宾乃唐德宗丙子年(796年,即贞元十二年)农历四月十四生于永乐县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另说是他是唐末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中文名: 吕洞宾
别名: 吕岩、吕祖、吕祖师、吕仙祖
出生地: 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
出生日期: 公元796年
所处时期: 唐朝
人物简介
吕洞宾,原名吕岩,山西芮城人。一般说法,都称吕洞宾是唐朝礼部侍郎吕渭的孙子,其父吕让曾任海州刺史。他本名绍先,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四月十四日巳时,出生于河中府永乐县(今山西芮城)。自幼好读,淹博百家,但三举进士不第。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已四十六岁的吕绍先又去长安应考,在酒肆中遇见上天仙使钟离权。钟离权让他做了一个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封妻荫子的美梦,醒后方知功名利禄均为梦幻,遂大彻大悟,拜钟离权为师,赴终南山中修道,改名喦,字洞宾。其后遍游山水,传道度人,五十三岁归宗庐山,六十四岁上朝元始、玉皇,赐号纯阳子。吕洞宾
在民间,吕洞宾是一位与观音菩萨、关公一样妇孺皆知、香火占尽的人物,他们合称“三大神明”。唐宋以来,他与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并称为“八洞神仙”。在山西民间信仰中,他是八仙中最著名、民间传说最多的一位。
吕洞宾,原名吕岩,故乡在河中府永乐镇(今山西芮城县,现芮城县有纪念吕洞宾的道观-永乐宫)。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
祖辈都做过隋唐官吏,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有人说他曾在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中了进士,当过地方官吏。
后来,他因厌倦兵起民变的混乱时世,抛弃人间功名富贵,和妻子一起来到中条山上的九峰山修行。他和妻子各居一洞,相对可望,遂改名为吕洞宾;“吕”,指他们夫妇两口,两口为吕;“洞”,是居住的山洞;“宾”,即告诉人们自己是山洞里的宾客。他的道号为纯阳子。他在弃官出走之前广施恩惠,将万贯家产散发给贫民,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民间传说他在修炼过程中,巧遇仙人钟离权,拜之为师。修仙成功之后,下山云游四方,为百姓解除疾病,从不要任何报酬。吕洞宾一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他死后,家乡百姓为他修建了“吕公祠”,以示纪念。到了金代,因吕洞宾信奉道教,于是将“祠”改成了“观”。元朝初年,忽必烈知道吕洞宾信奉的道教在群众中颇为流传,就想利用宗教和吕洞宾的声望巩固自己的统治,派国师丘处机管领道教,拆毁“吕公观”,大兴土木,修建了
“永乐宫”。从修建大殿到绘完几座殿堂的壁画,历时110年,几乎与整个元朝共始终。 吕洞宾
吕洞宾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物,而在民间长期流传中,却象雪球的滚动一般,故事愈来愈加丰富,成为一个箭垛式的传说人物。民间流传的吕洞宾传说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儒、道、佛三教交融。吕洞宾修习方术,得道成仙,这是道教出世思想。他成仙之后则要“度尽天下众生”,这又体现了儒家“兼济天下”的入世思想。而那长生于人世、乐于施舍的所作所为,又是佛教思想的反映。从吕洞宾传说中可看到山西民间信仰中三教文化融合的痕迹。二是不断增加世俗化内容,如吕洞宾时常出现于酒楼、茶馆、饭铺等吃吃喝喝,走后留下仙迹。他放荡形骸,不拘小节,好酒能诗,都为人们所熟知,这些世俗生活内容,使吕洞宾这位仙人更富有人情味,赢得了百姓喜爱。三是与文人传说相结合。吕洞宾修行出走之前的儒者经历,以及他饮酒、赋诗,追求山林的情趣,更适应了中下层文人口味。在明末抗清战争中,传说他曾经搭救过在海上险些遇难的兵部尚书袁可立兵船,所以道教在整个满清时期都得不到弘扬发展。在故事流传过程中,附合了许多文人传说因素,使他同时成为失意知识分子的神仙代表。吕洞宾传说的这些特点是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多种文化现象的积淀,使得这类传说的研究意义更为深远。
南宋初人吴曾所撰的《能改斋漫录》卷十八中,记有吕祖自传。据说吕洞宾曾自言:“世言吾飞剑取人头,吾甚哂之。实有三剑,一断无明烦恼,二断无明嗔怒,三断无明贪欲。”
编辑本段故事传说
故事传说
吕洞宾 (798--?)唐代道士,后道教奉为神仙,是“八仙”中传闻最广的一位仙人。一说为唐朝宗室,姓李,武则天时屠杀唐室子孙,于是携妻子隐居碧水丹山之间,改为吕姓。因常居岩石之下,故名岩。又常洞栖,故号洞宾。也有传说他是唐朝礼部侍郎吕渭之孙,因感仕途多蹇,转而学道。《宋史·陈抟传》记载吕岩为
“关西逸人,有剑术,年百余岁。步履轻捷,顷刻数百里,数来抟斋中”,是位修道有术的高士。《全唐诗》收有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