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电视塔的种类和构造(DOC 16页)
21-6 电视塔
21-6-1 电视塔的种类和构造
目前我国的电视塔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由塔基、塔身、塔楼、桅杆、梯井及塔座等部分组成,其种类和构造见表21-24。
电视塔的种类和构造 表21-24
21-6-2 塔基施工
电视塔的塔基,泛指零米以下的塔结构,特指直接与地基接触的结构,如圆板、环板、桩及承台等。
3.基础位置尺寸的允许偏差,不得超过下列数值:
(1)基础中心点对设计中心的位移小于或等于10mm;
(2)底板结构厚度小于或等于+20mm;
(3)底板边长、环板(圆板)外半径小于或等于+50mm;
(4)环板内半径小于或等于-50mm。
21-6-3 塔身施工
21-6-3-1 塔身施工要点
塔身是电视塔的主体,塔身高度一般占总高度的2/3~3/4,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混凝土用量为总量的50%~70%。因此,塔身施工的速度与质量,控制着整个电视塔的进度与质量。
塔身施工要点如下:
1.施工方法选择
塔身施工方法常见的有滑模、倒模、爬模、升模等几种。具体选用哪种施工方法,要根据塔身设计形式、高度、施工设备条件,以能满足建筑、结构的功能要求及综合效益为主要原则。应尽量采用成熟的施工工艺,当采用新工艺和新方法时,应先做好技术论证和必要的试验,取得可靠的数据后方可实施。目前国内一些电视塔的施工方法见表21-25。
表21-25
名称
高度(m)
施工方法
天津广播电视塔
液压滑动模板工艺
中央广播电视塔
405
液压滑动模板工艺和倒模工艺
辽宁广播电视塔
液压滑动模板工艺
江苏广播电视塔
303
电动和手动爬架倒模工艺
陕西广播电视塔
248
电动提模工艺
湖北广播电视塔
倒模(移置式模板)工艺
徐州广播电视塔
液压滑动模板工艺
对于圆形塔身宜用滑模及滑框倒模工艺;对于多边形、肢腿式塔身,为保证棱体的直线度及外表平整,宜采用提模、爬模工艺。
2.模板和平台系统设计
塔身施工的模板系统设计应包括模板、支撑约束、连接件、提升架等,并应符合以下原则:
(1)强度可靠,刚度符合设计要求;
(2)安装简便,连接紧密,收分灵活;
(3)易于加工制作,便于维修。
平台系统设计包括操作平台、料台、吊脚手架、随升垂直运输设施等,并应符合以下原则:
(1)整个系统布局合理,便于施工操作;
(2)整体刚度好,承载力强,利于纠偏和调平;
(3)在塔身变直径或变截面时适应性强,拆改方便,拆改后全系统仍具有足够的整体刚度、承载力和安全保证。
3.提升系统设计
模板和平台的提升系统,应采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液压爬升千斤顶或提升机为主,简易提升机具为辅。宜优先采用提升力为60kN以上的大吨位千斤顶,并配以φ48×,可相对减少千斤顶数量和爬杆用钢量,亦可减少平台升差,提高系统承载力。
对无整体操作平台的模板或操作架的提升,可采用塔吊、拔杆等起重设备。
4.塔身钢筋及预埋件施工
塔身内的竖向钢筋下料长度控制在4~6m范围内,竖向钢筋的连接可优先采用冷挤压套管、锥螺纹管等机械连接接头。当塔身为连续变截面圆形筒壁时,则竖向钢筋向圆心的倾斜角应有限位措施。水平环筋的间距应按设计要求设置,且在每层混凝土浇筑面上至少有一道绑扎好的水平环筋。为保持筒壁中内、外排钢筋的排距尺寸,应设置钢筋支架,间距不大于1m。
预埋件的锚固钢筋应避开塔体结构的主筋及预应力埋管。当塔身采用滑动模板施工时,预埋件的设置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
5.塔身混凝土施工
应采用同一厂家的水泥和同一砂场的同种砂配制混凝土,以保证塔身混凝土颜色均匀一致。混凝土的强度、抗渗性、耐久性应经试配确定,并应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强度增长和施工速度的关系,应根据所采用的施工方法经计算或试验确定。
混凝土应沿塔身高度分层、对称、均匀连续浇捣。每层混凝土的厚度应根据所采用的施工方法而定,滑模时宜为200~300mm,其他移置式模板以不大于500mm为宜。浇捣混凝土时应匀称地变换混凝土浇筑的起点和方向,以免引起塔身扭转。塔身混凝土宜连续浇筑,在同一模板高度内一般不留置施工缝,特殊或重要部位的水平施工缝应按设计要求处理。要注意限制施工缝的静停时间,一般应控制在24h以内。
6.测量系统控制
包括建立平面控制网、塔身结构施工放样、垂直度与扭转监测、标高控制、平台水平度的观测和调平、沉降观测、日照变形观测等,其中:
(1)平面控制网:应采用独立坐标系统,根据设计定位条件、施工方案和场地情况综合考虑,控制网应包括塔的主要轴线,网的中心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