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drp539604 2021/5/6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学《螳螂捕蝉》有感
沙河子镇中心小学 张莉霞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把握新课程的特点进行高效教学,这是我们处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要谈高效,须先做到有效。什么叫有效呢?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的教学叫有效教学。而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堂叫有效课堂,即高效课堂。也就是说,在单位时间内,即一节课,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了协调地发展。这样的课堂我们才能将其称为高效课堂。现结合我个人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和点滴心得与奋战在一线的同行们进行交流,以求共勉。
一、精心备课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也是一样的,只有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深入地钻研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恰当地确定要求,灵活地选择教法,认真地编写教案,反复地熟悉教案,才能在课堂上做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就拿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这一课来说吧,在上课前,我先认真地研究教材,了解了这一故事选自西汉末年文学家刘向的《说苑·正谏》。并且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故事发生于春秋时期,而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是主要的社会特点之一。这也就为吴王想攻打楚国的举动找到了社会依据。在了解了这一故事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我又调查了孩子们的知识积累,了解了大部分同学对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寓言故事耳熟能详。如果课堂教学单纯地以历史故事为切入点,会显得很生硬,同时与孩子们的故事积累有很大的出入,孩子们在惯性认识上不容易接受。因此,我决定以寓言故事作为着手点,孩子们既感兴趣,又能很自然地引入对课文内容的研读。在整个课堂环节的总体布局上,我设计了两条线:一是“少年→黄雀→螳螂→蝉”;二是“……→诸侯国→吴王→楚国”。我的目的是由第一条线入手引入第二条线,再通过对课文的研读使两条线合二为一,最终做到一一对应:少年(……)、黄雀(诸侯国)、吴王(螳螂)、楚国(蝉)。这样独具匠心的设计思路避免了直接讲解历史故事的枯燥乏味,也彰显了设计的线条性,即提纲携领性。同时更为成功地打造高效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认真讲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高效课堂必然是让学生感到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趣味性的课堂。作为整个课堂的主导者,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创设情境。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能激起他们思维的浪花,进而使其主动地质疑、思考、探究、争辩、感悟。例如我在讲授《螳螂捕蝉》这一课时,我先出示“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的插图,问:谁能看图讲故事?这一问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所有的孩子都举起了手,因为看图说话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小菜一碟。他们都争先恐后地急于表现自己。这样,课堂伊始,孩子们的注意力就达到空前的集中,积极性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故事讲完了,我问: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与该插图相匹配的段落吗?学生都轻而易举地找出了文章的第九自然段。接下来我让学生将插图和文章的第九自然段结合起来读文,这样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学生更是***高涨。读完第九自然段后我又问:这一故事是谁讲给谁的?为什么要在此情此景下要讲这样一个故事?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历史故事《螳螂捕蝉》呼之欲出。
成功地导课只是整个课堂的开始,高效的课堂注重的就是学生的“学”,如何“学”则是重中之重。学生是一个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