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曹顺庆比较文学.doc

格式:doc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曹顺庆比较文学.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6/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曹顺庆比较文学.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跨文明—异质性的比较文学观念——曹顺庆比较文学研究略论【作者】刘圣鹏【内容提要】本论文梳理了曹顺庆对于比较文学的基本问题,如跨文化与跨文明、比较文学的基本特性异质性、中国比较文学的学术目的华夏审美理论和中国现代文艺理论的重建, 等等基本理论观念, 说明曹顺庆比较文学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差异性研究建立了理论基础、基本话语和概念系统。【关键词】曹顺庆,跨文明,异质性,比较文学中国比较文学二十年是中国比较文学理论复兴的二十年。总结有关中国学派的理论倾向及实践成果及其内涵的差异性内核, 是有效观照处于世界比较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比较文学理论特色的前提。曹顺庆不遗余力地呼吁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 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 他意识到有关中国学派的提法, 由于缺乏必要的核心话语给予约束而可能流于空泛, 因而致力于寻找其中学理化的内在共通性, 他主张要从知识学而不是从现象上寻找被多样化话语掩盖以至于“失语”的中国诗学的差异性, 并在与现代文学批评景观的配合中, 重建中国诗学的核心话语及批评景观。[1] 我们发现在他的知识学求索中, 正在对知识系统与应用系统的复杂关联进行有效的论述, 这足以显示了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研究界重沐乾嘉实证学风之后, 重新对中国文学研究先天或缺的社会批判性的思想追求的变幻风云。曹顺庆领衔的学术群体由于兼顾了文艺学- 比较文学、比较诗学和- 古代文论, 因而体现出理论批评与实践批评互相促进的兴旺景象, 完全可以称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巴蜀学派。从跨文化到跨文明——比较文学的基本问题曹顺庆在对比较文学性质的异质性思考经历了从跨文化到跨文明两个阶段, 在这一进程中一直伴随着中国学派和中国诗学的理性目标; 同时也代表了民族文学理论和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对同一性倾向的理性反思,具体体现为反同一性-异质性——→跨文化- 失语症——→跨文明- 异质性的思想轨迹。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上半比较文学的复兴初期, 当比较文学的从业者还沉浸在美国式的平行比较, 做资料归档型的 A/B 爬索, 对单向阐发还是双向阐发的可适性大做文章时, 曹顺庆就明确指出同一性是比较文学的歧途, 异质性才是比较文学研究和学科理论争论的逻辑起点和终点。古代文学理论和现代文学理论文化背景的殊异使二者本身已成为跨文化研究个案, 古典文学理论向现代文学理论的转型就成为一个跨文化问题。然而, 是现代文学理论向古典文学理论的同一性转向吗?还是相反?二者恰成为本源文化差异与外来文化差异的外倾认同化和内倾本土化关系的展现。为了使中华文明的血脉不致因全盘西化的历史激进而断裂, 谨慎地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功过得失, 重新回过头来接续并非自明的新文化问题答案的求索, 就成为曹顺庆用失语症这一近于精神分析学或医学术语来表述的最深层的思想动机, 失语症正是文化典范面对改革或彻底革命的历史重述, 其表述本身充满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深刻的文化反思和文化责任感。当学术界正为蓦然找到的失语症病例寻找古代传统话语的现代使用药方而群情鼓舞时, 曹顺庆冷静地接着分析到:(1) 、失语症表征的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的冲突实际上是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异质性冲突。而跨文明就成为曹试图规避古今文化的历史性和实质性冲突, 即用古代文化- 古代文论和现代文化- 现代文论整合为中国文明- 中国文论。用华夏文明概括古今文化差异性的同一性倾向并因此而将二者整合为一体差异性的一脉血统, 用汉语性脚踏实地地归结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表达情结,使华夏文明的文化背景作为远景与汉语性的审美特性相结合, 构成与基督教西方文明、伊斯兰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相对的跨文明研究对象。( 2 )、当代诗学体系坐标。当代诗学研究就是比较诗学的跨文明研究,要在华夏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比照中析出当代诗学的汉语性体系,摆脱西语过分束缚。( 3 )、国际比较文学研究坐标。辩明比较文学学科内文明与文化概念间的包容与被包容关系, 并指示出与亨廷顿相呼应的当代文化研究重点, 文明内部文化群落间的同一性认同性是主要倾向, 文明外部文明圈之间的差异性冲突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在此, 我们不由得想起了《菊与刀》和本尼迪克特, 文化人类学在跨文明领域曾为政治的跨文化行为做出了杰出贡献。当差异性冲突所必然带来的文化本能的对抗和调适即差异性的认同化和本土化机制成为当务之急的话题时, 比较文学当然的对象和任务就自然显现了。我们说, 这是跨文明从跨文化概念中接手所给予比较文学的重要启示。跨文明和跨文化同时也成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比较文学在跨文化尤其在后现代的跨文明领域中才有了立足和言说之地。曹顺庆提出的跨文明概念引起了国内比较文学界的一些置疑, 他们觉得跨文化概念已足以描述当代比较文学的特征, 不过, 比较文学的跨文明实际上却与国际人文学科的比较研究思想潮流保持了一致。当代著名哲学家、比较哲学专家阿契?巴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