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文题目回响,悠远的徜徉——以施尼特凯的《中提琴协奏曲》为例析中提琴音色之特质 11050206 姓名:郭一涟指导老师:韩锺恩【内容提要】中提琴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室内乐和乐队中重要的成员之一, 主要司职伴奏声部。 19 世纪末 20世纪初, 几百年来隐居幕后的中提琴吸引了许多大作曲家们的目光, 独奏作品层出不穷, 中提琴以异军突起的姿态正式迈入了独奏乐器的行列。在音色音乐兴起的 20 世纪乐坛,中提琴的本真音色在其中却占有一席之地。虽然一般意义上的音色音乐与中提琴的声音之听觉效果大相径庭,但作曲家们探求音色的目的却是一致的。本文以关注中提琴崛起于 20 世纪的事实为出发点, 对中提琴乐器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 并以俄罗斯作曲家施尼特凯( Alfred Schnittke , 1934-1998 )的《中提琴协奏曲》为例, 在对作品进行音乐学分析——尤以听觉分析为重的基础上, 试图用文字以表述中提琴音色之特质,并从中提炼其专属一家且不可替代的特殊音响存在。【关键词】中提琴施尼特凯《中提琴协奏曲》音色特质【讲评】钱亦平: 基本体现了音乐学系毕业班的学术水准, 还是不错的。看得出你也动了很多脑筋, 比如说中提琴音色概括为五个特质。有一些地方要同你商榷: 1、你的参考文献中有一篇我翻译赫洛波娃写的有关古贝多丽娜的文章和你的文章没有太大关系。虽然赫洛波娃确实是施尼特凯的权威阐释者, 写了两本专著, 一本是施尼特凯访谈录, 另一本他全部作品的分析。我前两回去看了赫洛波娃写的关于你论文中提到的这首《中提琴协奏曲》。因为你也没有俄文资料, 所以非常难为你。我觉得你讲音色分析, 也是离不开施尼特凯的创作风格。赫洛波娃形容这个作品的三个乐章是戏剧性的复合体, 有一种戏剧性的对接。她把第一乐章比喻为“沉思”, 第二乐章比喻为“冲撞”, 没有解决, 这个矛盾在第三乐章解决了, 第三乐章叫“沉思的解决”。赫洛波娃提到第二乐章里有一种“出乎意料的音色结合”, 中提琴的独奏和低音提琴在高音区有一个二重唱, 然后长号进行模仿。赫洛波娃指出这些“非抒情类乐器”在努力唱出抒情的主题,所以就产生出一种不稳定的感觉。我想如果你能够获得这些文献或许可以充实你的文章。 2、另外要问你的一个问题是, 你的文章框架有写到“新的技法”, 主要在讲十二音, 接下来就是“旧的构建”是指曲式,然后一个标题就是“新与旧的对话”,变成复风格了。我想问的是,你觉得曲式就是旧的,非曲式就是新的吗?你认为新的技法和旧的曲式就构成了施尼特凯复风格的内涵了吗? 答: 可能是我“新”与“旧”的概念界定得不是很清楚。我并不是想说非曲式是新的, 曲式就是旧的。我在做对比的时候主要把十二音看作二十世纪的产物, 所以把它标记为新的。而施尼特凯所用的曲式都是二十世纪之前就定型的, 所以把它看作是旧的。而新与旧的对话在这部作品中体现得比较泛, 因为它是创新和传统相融合的一部作品,它的复风格有比较集中得体现。钱亦平: 一个是技术层面的事情, 一个是结构层面的事情, 不要和风格完全对立起来, 要注意用词。赫洛波娃对这个作品给过一个结论,她用主题和音色的统一性来对应风格的统一性。你的论点还是扣住这个观点的,只是在行文用词上要更加准确。伍维曦: 你的文章当众借鉴了托马斯曼小说的写作风格, 你现在只是参考了一些研究者的提法, 但是如果能联系一些托马斯曼的小说,深入加以阐发应该是很有意思的问题。另外你提到了这部作品的乐队配置里没有小提琴, 这是一个十分反常的乐队配置, 直接影响到了这个作品音色的表达。但你在文章里只是点到了, 我觉得你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阐发, 并和你现有的观点结合在一起。金毅妮:你的文章是想从这部作品看整个中提琴音色的特征,它是否具有普遍代表性?你是为什么选这部作品? 答: 主要原因是我在大三的时候弹过这个作品的钢琴伴奏, 从感性上来将我和这部作品是最贴近的。我在文章第 13 页提到的个性与共性的问题,但没有特别展开。这首作品常常出现在许多国际比赛的决赛曲目单上,它还是能够比较全面得体现出中提琴音色的特点的。金毅妮:你讲得很好,但希望能在文章中体现出来。论文题目浅析威尔第歌剧《唐· 卡洛斯》的戏剧内涵与音乐表现 11050202 姓名:冯珮珺指导老师:伍维曦【内容提要】朱塞佩· 威尔第( Giuseppe Verdi ) 是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 留下了众多盛演不衰的歌剧,而其中, 《唐· 卡洛》是威尔第创作中期的一部重要歌剧。本文在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唐· 卡洛》这部歌剧的研究基础上, 通过对历史上这个故事源头的梳理、歌剧剧本、具体的音乐分析、以及歌剧中人物形象塑造及其与席勒原剧的关系这几个方面,来探讨这部作品在威尔第创作中的独特意义。【关键词】威尔第、席勒、唐· 卡洛、菲利浦、伊丽莎白、艾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