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狄更斯双城记读后感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那是最好的时代,又是最糟的时代;那是充满智慧的日子,又是充满愚昧的日子;那是信念坚定的时期,又是满怀疑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又是黑暗的季节;那是遍布着希望的春天,又是让人绝望的冬天。人们拥着眼前的一切,却又一无所有;人们全都在直奔天堂,又都在直下地狱……说这时代好也罢,坏也罢,都只能用最极端的对比字眼来评价它。”
这是一个在炮轰巴士底狱的大革命时代发生的充满曲折和情感磨难的故事,是一个从爱的角度来看十分感人、从理的角度来看又似乎十分离奇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和主人公们命运的发展无需在此赘述。
“红旗卷起农奴戟”,这是书中除了情节之外留给人们的第一个强烈印象。正是贵族王族阶层的横征暴敛、草菅人命,才有了那一场天翻地复的伟大革命,成千上万饥寒交迫的人们在“自由、平等、博爱,否则宁可死”的红旗号召下,拿起了武器——从枪枝到木棒、刀子、斧头、长矛,甚至古块,终于推翻了罪恶的封建王朝,建立了一个劳动阶级发号施令、扬眉吐气的共和国。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从书中人们可以非常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暴烈”——在成千上万的人民翻身作主的同时,一批批敌对分子被送上了复仇的断头台。与之同时,正如书中那位编织妇女——德发奇妻子所说——为了“斩草除根”,他们无辜的家人也遭受了灭门之灾。我想,这种令人寒心的现象决不是作者对革命的肆意歪曲。从中国近代史的湖南打倒一切土豪劣绅的农民运动,到全中国“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文化大革命,任何一场革命,都会有大量这种事情发生,都会有同样的悲剧出现……
在这场大革命中同样死于革命断头台的罗兰夫人在临刑前发出过“自由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何等痛彻!正如书中最后所写:“我看见巴萨、克莱尔、德发奇、复仇女神、那个陪审员以及法官等等一连串的新压迫者在往日压迫者的毁灭上产生了。”革命的狂风暴雨中,总有所谓“沉渣泛起”,他们呼风唤雨,作恶多端,极力想把革命变成一种疯狂的报复,变成一种血腥的兽行。所以,每一场伟大的革命,人们总可以写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可以写出许多它的丰功伟绩,同样可以写出许多被革命风暴摧残的个人悲剧,写出许多革命时期近乎疯狂的残暴事例。狄更斯就是从后者来看待和描述那场发生在17世纪法国大地的大革命。所以书中的革命者几乎都成了变态狂、虐待狂,没有自己思想的应声虫和莽夫。
大学期间曾经借过一本英汉对照的《双城记》简写本,那时只是匆匆一览,似乎没有多少印象。今日利用闲暇重读这部名着,深深感受到作者文字功力是何等深厚细腻。读完不禁提笔胡乱写了这些,算是一篇小小的读后感吧!
《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早在创作《双城记》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对法国大革命极为关注,反复研读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的《法国革命史》和其他学者的有关着作。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浓厚兴趣发端于对当时英国潜伏着的严重的社会危机的担忧。1854年底,他说:“我相信,不满情绪像这样冒烟比火烧起来还要坏得多,这特别像法国在第一次革命爆发前的公众心理,这就有危险,由于千百种原因——如收成不好、贵族阶级的专横与无能把已经紧张的局面最后一次加紧、海外战争的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