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如:严峻、会意、一拥而入等。
3、理解句子:那年春天……;……投到火炉里去;……不见回来等含义。
4、培养学生品析词句体现思想的能力。
5、学习前呼后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学习李大钊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革命传统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弄清和体会课文前呼后应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激情引入
1、导入新课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李大钊简介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春,担任北洋法政学会编辑部长,负责出版《言治》月刊;1915年2月,代表中国留日学生总会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反对日本提出的危害中国主权和独立的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在北京会见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等,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发起建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1月,建立北京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1927年4月6日,在苏联大使馆中,被闯入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军警逮捕。被捕后,他坚贞不屈,不泄露国家机密,不出卖党员,始终表现了共产党的忠诚和崇高的气节,于28日英勇地走上敌人精心设计的绞刑架,从容就义。年仅38岁。就义后,遗体被安置在北京西山万安公墓,现在是重要的革命教育基地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回忆轨迹,一起学习李大钊的英勇事迹。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结构
1、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初步扫清生字障碍。
2、课题引入:十六年前 (回忆录,描写发生时间与写文章的时间)回忆(重点回忆了哪些事)
3、学生提问题:(5个问题均可) 教师点拨那个时代的特点。
4、第一次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思考:作者回忆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回忆了谁的事。
学生回答:这篇课文写的是李星华回忆了她的父亲——李大钊发生在16年前被害的事。
5、师:课文是篇回忆录,让我们一起找找有关描写时间的词语或词组。
生:(1927年的4月28日、那年春天、4月6日的早晨、十几天过去了、28日黄昏、第二天等)写在黑板上
师:如果按时间顺序可以分成几段?
生:一(1)二(2—7)三(8—17)四(18—29)五(30—32)
6、快速地再读课文,按分好的段落进行归纳段意,并把回忆的部分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出来。
二(2—7)写李大钊被捕前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革命工作。
三(8—17)写李大钊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