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浅谈诗词创作.doc

格式:doc   大小:35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诗词创作.doc

上传人:xzh051230 2021/5/10 文件大小: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诗词创作.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诗词创作
当今时代,何谓“诗人”?记得有个诗人说:“诗人是商品时代苦苦坚持赠送礼品的人。”说来真有点悲壮!现在他们自费印刷出版诗集,到处送人,还不大有人要。他们苦苦赠送礼品,居然不受欢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的诗词不是精品。诗被冷落了,远离了以政治为中心的官场和以经济为中心的市场,诗成了“弱势群体”。
中华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近年来,掀起了学习中华诗词,创作中华诗词的热潮。。今天,中华诗词渐渐在走出低谷。报纸上见过许多名人、领导的诗词,赫然冠名“七律”、“满江红”、“沁园春”……除了凑成字数长短排列外,都是一些与七律、满江红、沁园春毫不相关的文字。一些知名度不低的作家,也写旧体诗词,却写得叫人啼笑皆非。仿多创少,有如白开水,寡而无味。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精神在中国大地上无处不在。诗词的创新,历代有识之士都进行过不懈地追求。马凯在《求正容变》一文中讲的好。有两个“千万不能”。一是“不能丢掉传统”,丢掉传统,不讲基本格律,中华诗词就不成其为中华诗词。二是“千万不能没有创新”。没有创新,中华诗词就会丧失活力,就会脱离时代、生活和大众,也会被边缘化。诗歌是智慧之歌,是创新之歌。诗人若不能“流连于万象之际,沉吟于视听之区”,是不可能创作出精美的诗词的。现在我就诗词创作方面,谈点了自己的看法:
一谈诗兴
    对于诗词,我个人观点是以抒发情感为主。无兴不写诗。有人为写诗而写诗,自找题目,强发感慨,虽费尽九牛之力,亦难免有无病呻吟之嫌。故作诗必须有感而发。无感不作为妙。当然,初学者可例外。
   二谈语言    
要成为一个诗人,必须要具备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明白易懂的语言不一定是诗的语言,诗的语言必须是有诗味的语言。用当代的新语言来改造传统的陈旧的诗词语言特别是注重吸纳口语、大众语入诗,目前已经成为诗词界共识。时代不同了,社会面貌和人的情操都有所变化。“古道西风瘦马”、“凄凄惨惨戚戚”其意境和感情基础,几乎已经不存在。当代小说界缺乏曹雪芹、鲁迅,正像当代诗坛缺乏李杜苏辛一样,然而,为何当代小说多读者,而当代诗词却少读者呢?因为前者有较深刻的思想,较广阔的视野。而当代诗词大多作者写一些旅游观感、吟风弄月,伤情离别。从这些诗词中读不到民间疾苦、历史沧桑、现实风云、人类情怀,一句话,感觉不到李杜苏辛那一颗颗为国家兴盛、正义真理而乐而悲的拳拳之心。虽然写什么和怎么写是诗人自己的事情,甚至诗作媚俗与否也是诗人自己的事情,他人无权干涉
。但是言简意多是原则。语言要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古代流传至今的一些唐诗名篇,大多读来通俗易懂,语言新鲜得就象是昨天才写的,不像当代有些人的旧体诗词,倒反而像是几百年前写的。
    三谈对仗
    对仗有对称美,但也要在同中求异,不断变化。对仗不要字字求工,主要部分对得工整了,其他就不要太工整。 对仗贵在天成。工不如巧,巧不如妙。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这是最初级的工对。如果只为对而对,则不免流于俗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好句。如改成“两个黄鹂鸣大地,一行白鹭上青天”就生硬的很。有经验的诗人往往宽中求工,即在诗句中着意锤炼几个关键的字或词,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