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我以我手写我心.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以我手写我心.doc

上传人:w8888u 2021/5/10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以我手写我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以我手写我心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 要] 文写得好不好,除了受客观条件制约外,关键取决于人的主观因素。作文和做人相一致,教文和育人相统一。在作文的过程中育人,在育人的过程中作文。本文结合作文教学实践,从唤醒学生心灵,抒发真挚情感;关注学生心灵,表达理性认识;激励学生心灵,人格与文采齐飞等方面阐述了作文与育人的问题。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文如其人 途径方法
  
   在人文学科中,语文是与人的心灵最贴近的一门科目。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的再现,是感知的流露,因而作文教学更应倡导学生“我手写我心”。遗憾的是,目前学生作文中的假大空、无病呻吟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其实,学生作文中的这种假大空、无病呻吟,缺乏少年儿童的天真、幼稚、热烈、朴素、明快,满纸的冷嘲热讽、矫揉造作,已不仅仅是各类考场、作文比赛的尴尬了。由于应试教育以及“满分作文”炒作的影响,在我们日常的习作中,学生作文的大多数已经变成与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为了能顺利适应考试,他们不愿抒发自己的情感,不愿表露自己的思想,宁可在辛苦地训练自己造假的能力,惟恐自己的真实情感、思想亵渎了作文。故作文中的假话套话空话、虚情又假意、无愁强说愁的比比皆是。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从血管里出来的是血,从水管里出来的是水。”作文就应该是学生内心灵魂的体现,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感情就有什么样的文章。叶圣陶先生说过:“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文如其人,作文和做人相一致,教文和育人相统一;在作文的过程中育人,在育人的过程中作文。
  
   一、唤醒学生心灵,抒发真挚情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哪个不知,哪个不晓?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在习作中隐藏自己的心灵的原因之一便是缺少情感这“米”。尽管我们的教师一再强调作文要真情实感地流露,学生也铭记于心,可只要一动笔,他们的反应就“短了路”,情感也就变了味。所以,要想改变这种变味的“真情”,首先要帮学生找“米”。可这“米”又在何处呢?在于自身的情感积累。
   人的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极裸中的婴儿都会因父母的轻拍而报以灿烂的微笑,可我们的学生呢?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帮助、社会的关怀,在他们眼中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义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这种敏锐的情感腺也就退化、迟钝了。所以唤醒他们的心灵,让他们重新去寻找身边的真善美成为了找“米”的必要。那该如何唤醒呢?
   首先是“引导”。教师应该把学生引向比他们自身生活更宽广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生活,特别是奇妙的大自然,与养育人类的大自然进行真实的“对话”,在花草树木、山川湖泊中陶冶自己,在阳光中感受泥土的芬芳和飞鸟的痕迹,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手去感受,用心去思索……这样,在学生的心灵上,就下载并储存了许许多多原汁原味的生活素材,再经过未来生活的不断浸泡、冲刷、烘干,其色彩一定丰富而鲜明。这些素材就是创新的种子,一旦有土壤、阳光、雨露,它就会发芽、拔节、开花,灿烂一片。虽然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带有理想色彩,但是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有这样的理念,引导学生用心感悟自然,学会与自然对话,关注一朵花的盛开,聆听鸟儿的歌唱……这些细微的感受都是生活中最珍贵的心灵体验。让学生成为有感情的人,才能唤起他们心中对真、善、美的向往,并把这种追求通过笔端或直接或含蓄地表现出来。当然,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未必能有领略山川湖泊之美的机会,即便有也未必能有很深刻的体悟。语文老师要巧妙地借助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跟随作者一起感悟自然和生命的真谛。例如学习冰心的《荷叶 母亲》一诗,最后不是老师告诉学生这首散文诗给予我们的启迪,而是以“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请你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很少,又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很容易引发学生内心积极主动体验的冲动,必然会和作者一起体验生活的磨难,接受心灵的洗礼。或许这种间接体验也可以触发学生的灵感,从而写出优美生动的文章。
   其次是“启发”。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一些事。很多事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朴素的哲理,而这些又常常被学生忽视。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起好引导作用,擦亮学生发现美的眼睛。教学过程中,可确定某一与唤醒学生心灵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引导、启发。例如,一次作文课,我在黑板上写下“感动”时,问:你们曾感动过吗?整天两点一线生活的他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