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乌克兰危机启示录作者: 梁强来源:东方早报时间: 2014 年4月 22日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为人性永远不变,植根于此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也永恒不变。乌克兰危机引发的俄乌关系恶化、克里米亚归属以及俄罗斯与西方的激烈对抗,很容易让人想起“二战”结束后不久的伊朗和土耳其危机,前苏联在危机中的手段和目的,与当前的俄罗斯极其相似。伊朗和土耳其危机未导致苏美直接军事冲突,并在持续了一年后化解。但危机的后果影响深远。西方坚定了对苏联外交是无限扩张的判断,以杜鲁门主义为代表的美国对苏遏制政策加速出台,双方在中东的“冷战”边疆由此划定。乌克兰危机是否会重演这一幕,其未来的走向和结局将会怎样,对中国外交又构成何种挑战,抑或机遇?这些问题需要客观研判和理性思考。民主做什么乌克兰危机的肇始要回归到 2004 年的“橙色革命”。与其他街头革命不同,“橙色革命”的导火索并非通常的贫穷和贪污腐败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是普通民众多年酝酿起来的追求政治民主和更多公民自由的政治诉求,是为了打破苏联解体后出现的威权体制的束缚,使乌克兰在各个领域都加速向欧盟标准靠拢。但其结果却与当初设想的截然相反,民主的许多弊病反倒成了影响乌克兰发展的主要掣肘。首先是总统议会制还是议会总统制的府院之争。这在威权国家是不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乌克兰则成为制约其政治运行的结构性因素。这样的权力对峙首先有利于反对派而非当权者,因此无论哪个政党、哪派政治力量执政,都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的中央政权,最终形成了府院对峙的政治死结。其次是领导人的政治品行。“橙色革命”后上台的历届领导人都是从选票政治出发,希望尽可能快地“兑现”手中的权力,而不是推行一项中长期的发展战略。他们缺乏政治家应有的政治信仰,更遑论政治领袖的凝聚力和掌控力。乌克兰的一位独立议员严厉地指出,由于宪法和它所代表的中央权威的缺乏,这些领导人“不仅看不到法律, 而且忘掉了基本的政治行为准则,开始在公开的舞台上为了私利而争斗”。最后, 政党组织的涣散。“橙色革命”后大众政治的勃发大大降低了普通民众参与政治的门槛,也为利益集团控制国家提供了新的渠道。为了快速实现进入议会的目标, 政党沦为金钱和选票之间的桥梁,甚至直接成为寡头的代言人。不但无意承担国家发展的重任,也缺乏必要的组织结构和纲领理念,所有行动均以实现政治分肥为根本目标,没有任何政治忠诚度可言。一旦本党领导人失势,立刻脱党甚至转党。 2010 年尤先科竞选失败及这次亚努科维奇逃离基辅后,议员大规模集体政治跳槽就是例证。丘吉尔 1947 年在英国下院的一次演说中对民主的本质做了深刻的阐述: “在这个罪孽和不幸的世界上,人们尝试过而且还会尝试多种政体。没有人佯称民主是完美无缺或智慧无比的。正如有人说过的,除了所有其他曾经被尝试过的政体之外,民主是最糟糕的政体。”作为人类政治最具影响力的游戏规则,不管民主以何种方式(直接普选或代议制)体现,这套规则已然成为评判一个政治系统合法性的首要条件。问题是,掌握这套规则后怎么用,用民主做什么,在民主的名义下是否会违背规则本初的目的? 德国政治学家 Pitiot 指出,基辅临时政权关心的不是普通人的命运,甚至不是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而是给他们提供了财政支持的人的利益。本质上, 他们才是国家分裂的直接责任者和民族的千古罪人,而不是美欧要制裁的那些人,后者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