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原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是化学变化,无是物理变化
(外焰、内焰、焰心),温度最高的是外焰。
:二氧化碳和水
产物的检验方法: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
: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量筒、集气瓶、漏斗
,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称量仪器,,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中称量。
: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若左右盘放颠倒了: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 - 游码读数
:溶解搅拌加速溶解、过滤引流、蒸发时搅拌防止液体飞溅
;无说明时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指数项目。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氟利昂的排放引起、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保护气、超导材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稀硫酸沾到衣服或皮肤上也要处理,否则稀硫酸的水分蒸发,会变成浓硫酸;如果不慎将碱液滴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硼酸溶液。
原理:4P+5O22P2O5
现象:①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② 放热;
③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
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
②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空气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气体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
%
%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物质
反应现象
化学方程式
磷
产生大量白烟
4P+5O22P2O5
木炭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2CO2
硫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
火焰 ②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 O2SO2
氢气
①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2H2+O22H2O
铁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3Fe+2O2Fe3O4
铜镁
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2Mg+O22MgO
红色的固体逐渐变成黑色
2Cu+O22CuO
一氧
化碳
产生蓝色火焰
2CO+O22CO2
甲烷
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烧杯壁上有水雾
CH4+2O2
CO2+2H2O
反应原理:2KMnO4K2MnO4+MnO2+O2↑
收集装置: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
步骤:① 查 ② 装 ③ 定 ④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