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略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摘要: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特点,围绕教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使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课堂情景教学出发,从而让信息技术为师生服务这个问题。就转变观念,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兴趣引路,创造课堂情境教学;启发想象,培养创新能力;全方位互动,培养合作精神;及时评价,表扬激励五个方面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分别进行阐述。
关键词: 民主教学 兴趣引路 培养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已经逐步进入到小学教育日程当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一门崭新的年轻学科,还正处于广泛探讨、不断更新与高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对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特别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而所谓信息技术就是在生活中是人们利用其获取、处理与传递信息的一个“工具”,因此,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和信息能力,让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让学生掌握驾驭信息技术这一“工具”的能力。当前,微机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校的微机及各种信息技术教学器件很难与社会同步或超前。学生学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往往就会过时。因此,如何才能搞好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达到了上述目的?我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所积累的资料,谈谈如何搞好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一、转变观念,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现代学习理论即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知识创建的协作者,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的参与学习。只有教师改变观念,提高认识,努力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师生共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一种被动的参与,通常忽略了小学生的主动性、差异性、多样性,阻碍了其创造性学习。信息技术要真正进入小学生的课堂,就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的角色是配角,是助手,是顾问,应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而不是强行将现有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
教育实验表明,民主式教育教学效果最佳,而权威性教育严格地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最为不利。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培养、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基础,而自信心又是发挥学生创造性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