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 实验 2A3 功放/ 耳放两用机- --实验 2A3 功放/耳放两用机(图片添加中) 古老的 2A3 由于内阻低,线性好,音质甜美;在电子管音频放大器的历史长河中弥久历新,和 300B 一样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2A3/300 B同为三极管,,在后来追求大功率的角逐中逐渐被功率五级管和束射四级管所取代,以至于后来家用电子管功放都几乎被 807/6L6/KT88 这类四,五级管所垄断. 上个世纪 70年代,晶体管的长足进步,逐渐把电子管置于了死地,:当年他听说有一个收破烂的老头收走了一万多只电子管,他赶去准备为收音机配一些备管,结果老人告诉他:个头大一点的管子已经全部被砸烂收集里面的金属片当废铁卖给废品收购站了.... 只剩下一些砸半天弄不到多少金属片的小管子.... 到了电子管起死回生的时代,电子管扮演的角色有了很大变化:人们不再追求大功率(再大也大不过石机), 而是惊讶地发现在数码音源(CD) 时代,胆机能够很好地祛除所谓的"数码声",使得在相对廉价的条件(与天价的 HI-END 石机相比),获得还原度比较高的音质. 基于人们追求的是音质而不是效率/功率,这时候线性好,失真度低的三极管就脱颖而出,以甜美的音色战胜了它们的后辈:失真度较大的束射四级管和五极管,成为一代新宠..... 闲话休叙,言归正传.... 典型的 2A3 电路有单 5级管推动和双三极管推动等等(当然还有用 SRPP 推动的,因为我前面在做 6C33 胆机时发现 SRPP 电路有诸多不稳定的因素,请参见: ?tid=102677&keyword= 当然也可能是眼高手低,). <先上两个实验参考图,实验样机明天上图> 功率放大级:拿到一个功率输出电子管,如何确定它的工作参数呢? 首先,作为一个功率放大级,以一个四端网络模型来分析,无非是输入和输出两大要素: 输出端口:,不同的工作参数设置都会影响到功率管的输出阻抗;好在 2A3这样的名管已经有很多前辈作出了大量的实验,我们就选取初级阻抗为 - K左右的输出变压器(在实验中修改参数,取得最佳值),而不去用它的输出特性曲线来求解了. (对输出变压器的设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 ?tid=133153&keyword=) 输入端口: 2 简单的设计原则--看一个电子管的栅负偏压数据就可以判知其输入特性. 2A3 的参数表参见附图,可见其栅偏压高达-45V. 由于三极管的放大倍数远低于束射四级管/五极管,所以加在其输入栅极上的信号电压就远比后者高得多, 换句话说就是说三极管远没有束射四级管/ 4P1 S只需要+/- 6V的信号电压就能推动了,而 2A3 需要的推动电压是它的 7倍多! 如此高的信号推动电压就决定了三极管对前置电压放大级有着很苛刻的要求:既要大摆幅还得低失真. 前置放大级:一般而言,采用两级中 u三极管放大的前级放大电路比较容易满足增益/摆幅,对于功放来说,:在耳朵紧贴喇叭都听不到噪声的功放电路,插上灵敏度高达 100 多分贝/mW的耳机,就有可能有严重底噪!所以对于以耳放为主的放大器中,在能够满足放大摆幅的前提下,,单5级管的前置放大电路就成为首选. 现代 CD的输出摆幅已经高达 2Vrms, 考虑到放大量的富裕度,以 Vrms 的设计值来计算: 由 2A3 的输出特性曲线可知,当输入信号在工作点- 摆动时,电路可以取得最大输出功率. ( 单峰值电压)/( 根号 2)=31(Vrms) 31/ = 62( 倍) 这对于一个五极管放大电路来说,只要仔细选择工作点和负载电阻,还是可以做到的. <相关的实验数据随后附上>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3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4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5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6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7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8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9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0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