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为什么理中汤可以治“百病”.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为什么理中汤可以治“百病”.doc

上传人:学习好资料 2021/5/16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为什么理中汤可以治“百病”.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为什么理中汤可以治“百病”
作者: 豆宝*助手 时间: 2009/3/6 09:41
不了解一元堂的人都会迷惑,为什么什么病都用理中汤来调治?此言理中汤治百病,百病二字意为诸多病,而非所有的病,勿误解。我自接触一元论以来,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自己也用理中汤之类调理身体,治好(或改善)了许多看似毫无联系的毛病,论坛里、健康群诸多的病例也得到验证。特开此帖,抛砖引玉,一起来研讨理中汤为什么可治百病。
作者: wanggull 时间: 2009/3/6 10:01
脾土在中间,就像个轴,心肝肺肾等在四周,就像四个轮子,健康的人的四轮以轴为中心的旋转是平稳的,均匀的,但是一旦有病的时候这个旋转就是在失衡的状态,理中是增强轴的旋转力度来带动四轮的旋转达到整体的平衡
作者: 豆宝*助手 时间: 2009/3/6 10:18
标题: 理中汤治百病的理论根据之一
《郑钦安医学阐释》 郑钦安清末著名伤寒学家,深得《内经》、《周易》、《伤寒》之精髓,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法垂方之义,医理医术造诣俱臻上乘。
五行不出二气之中,二气即在五行之内,二气用人身立极主宰,既生五行,又以五行为归。然五行之要在中土,火无土不潜藏,木无土不植立,金无土不化生,水无土不停蓄,故日:土为万物之母,后天之四象咸赖焉。故内经云: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后天专重脾胃。人日饮食水谷入脾胃,化生精血,长养神气,以助先天之二气,二气旺,脾胃运行之机即旺,二气衰,脾胃运行之机即衰。然脾胃旺,二气始能旺,脾胃衰,二气亦立衰,先后互赖。
至于用药机关,即在这后天脾土上,仲景故立理中、建中二法。因外邪闭其营卫,伤及中气者,建中汤为最。因内寒湿气,伤及中气者,理中汤如神。内、外两法,真千古治病金针,医家准则,借人之不解耳。
况一切甘温苦寒之品,下喉一刻,即入中宫,甘温从阳者,赖之以行,苦寒从阴者,赖之以运,故曰中也者,上下之枢机也。后贤李东垣立补中汤,以治劳役伤脾,是套建中汤之法也,亦可遵从。
俗语云:百病从口入,是伤中之意也。余谓凡治一切阴虚、阳虚,务在中宫上用力,以上三法皆可变通。
个人感悟:一元堂对理中汤的应用:加味生脉理中汤、加味肉桂理中汤——补脾胃的能量(即是补身体的能量)、去体内寒、湿,化阳去阴。
而十人有九人对症实为大环境使然,错误的生活方式,过度用阳等,造成多数人内寒外热,上热下寒的体质,阳虚阴盛。
因此 理中汤治百病也可以说是时代的产物,特别是对为数众多所谓的亚健康群体最为适用,最容易被百姓掌握的自疗方法。




作者: wanggull 时间: 2009/3/6 12:13
楼上的,这里指的理中汤不单指一种汤药的哦,应该泛指的理中四逆辈
作者: 晴暖香*助手 时间: 2009/3/6 12:18
数数伤寒论里 小柴胡汤用了多少处 就知道世上究竟有没有一种汤可医百病的
作者: 晴暖香*助手 时间: 2009/3/6 12:46
用QUOTE:原帖由 wanggull 于 2009/3/6 10:25 发表
“个人认为,在应对慢性症状的时候采用理中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有急症出现,为了减轻病患的痛苦,还是有解表的药来应对才好,表证退去后再继续用理中之法补充能量调理. 很多病症都有自然病程,即使不去治疗,自然病程” .
-------每天看群里的问诊聊天记录,能感受到大家都对急症时候的痛苦症状以及服药后的排病症状很操心以及担心,我自己认为,当身体出现了剧烈的痛苦的时候,其实就是元气攻邪【或者是抵挡病邪】最尽心的时候,所以很多医家都在患者发病最剧烈的时候一针或者一两剂药就让患者断了病根的。
早先在学****一元堂的理论的时候,我也是用药后浑身疼痛【以前也会这里酸那里痛】,打电话向老师请教,我只记住了陈老师的一句话:“只要有痛苦症状,就用小柴胡加姜附汤,生病就是能量不足了,发病就是升降不调了,所以,要缓解痛苦,还是一剂小柴胡加姜附汤就可以搞定!”
我照做了,我现在得到了健康,从去年6月份到今年的2月份,我发现自己是脱胎换骨,里外一新,哦耶!所以,我运用小柴胡加姜附汤更多更有心得,不会象其它人那么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呵呵
关于理中汤,我也喝了不少,哈哈 ,好处多的说不尽。另外开贴说啦。






作者: yeqin 时间: 2009/3/7 09:24
是窜改伤寒论,歪曲伤寒论,进一步消灭伤寒论.






作者: 悠然子 时间: 2009/3/7 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