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漳州师范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怀古诗研究
姓名:潘东晓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王春庭
2011-06
摘要论文共三章。引言部分主要说明了怀古诗的研究状况和论文的研究意义。第一章主要对怀古诗进行了界定研究以及探讨了怀古诗的流变与怀古诗兴盛的原因。第二章主要对唐代怀古诗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纵向做整体状貌的研究,分析唐代的不同阶段的怀古诗的发展脉络与特点。第三章从文本方面横向对怀古诗做系统研究,主要分析了怀古诗的文句特色、意象运用、主题表达以及怀古诗的审美时空等。关键词:唐代怀古诗;文句特色;意象运用;主题表达中文摘要
.甌甌籘,—,;英文摘要甀猼,篘籘
一怀古诗。”“景物是产生感情的基础,历史是触发情思的契机。怀古诗须有历史陈迹引言一、目前学术界对唐代怀古诗的研究状况、怀古诗的界定研究关于怀古诗的研究,学术界做得不够。没有一篇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以怀古诗为研究主题,对怀古诗做系统的研究及论述。已有的涉及怀古诗的单篇论文数量也不是很多,且研究状貌呈支零破碎状。笔者以唐代怀古诗作为研究课题,拟对怀古诗这一诗歌门类进行整体的考察,形成关于怀古诗较为系统的观点。怀古诗的界定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以创作源起为判准,认为怀古诗是因登览古迹由所见景物触发而咏,区别于咏史诗因读史而咏。八九十年代的学者在论及怀古诗时大多持此观点,代表人物有降大任、施蛰存、刘学锴、雷恩海等。降大任在年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的文章《咏史诗与怀古诗有别》中说:“咏史与怀古究竟有怎样的不同呢痪浠埃叩拇醋鞔シ⒌悴煌;彻攀峭ü芬胖罚蚰骋坏氐恪地域,间接歌咏与之有关的古人古事。”“把咏史看作产生于东汉,怀古产生于唐代,二者可由创作的触发点受不受空间地点限制来区分,大体是不错的。”①施蛰存在《唐诗百话》中说:“咏史诗是有感于某一历史事实,怀古诗是有感于某一历史遗迹。”②刘学锴年发表于《文学遗产》的文章《李商隐的咏史诗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古代咏史诗的发展》中亦说:“怀古诗多因景生情,抚迹寄慨,所抒者多为今昔盛衰,人事沧桑之慨。”锥骱<坛姓庖还鄣悖档酶晗福骸霸谟绞肥ǖ姆⒄构讨校膊艘恢中碌奶謇或某一地点、地域为依托,诗人触景生情,借景寄情,连及吟咏与之有关的历史题材,将历史蕴含的感情与自然景物触发的感情相融合⋯⋯”④第二种观点以作品内容为判准,认为怀古诗多以古今对照、情景交融,表现兴亡之感和历史幻灭的哲理,区别于咏史诗一般指示一种教训或借史实评论当时政治事件。此种观点以刘若愚、廖振富、杨仲义等为代表。刘若愚说:“咏史诗一般指示一种教训或①.【浚虾#荷虾9偶霭嫔纾跹э牵钌桃挠绞肥ǖ闹饕L卣骷捌涠怨糯绞肥ǖ姆⒄梗叮难б挪④.【浚笾萆缁峥蒲В
的《怀古诗词文化成因试析》、宋先梅、金桂华的《民族精神的返乡一怀古主题的结、怀古诗文化成因研究、怀古诗文本研究史长河的广远视野来看,看到在恒长的时空背景底下生命与历史的真实本质——变。”①,台北:者以某个史实为借口以评论当时的政治事件;怀古诗则以朝代的兴亡与自然的永恒相对照而产生幻灭感。”①廖振富亦说:“凡是作品内容以历史人物事件为主要题材,加以咏赞、叙述、评论,以寄托个人主观的情志理想,或论断历史人事之是非以表现见解者,都是属于咏史诗。即使它是由实际景物、古迹触发而作,甚至以怀古为题,只要具备上述内容,便是咏史,不宜归入怀古;因为怀古是以消极性的历史幻灭感为主题。”②杨仲义在区别咏史诗与怀古诗时则说:“咏史诗是‘以古比今’的比体诗,怀古诗则是由史而发,‘借题摅抱’的兴体,诗人们所关注的常常并不是个别历史事件的发展,而是包含在史实中的哲理启示。”‘‘他们不是循着时间的线索叙述历史,以借古喻今,而总是有意按照自己当时的感触对历史的时空重新剪辑,‘搅碎古今巨细,入其兴会’。有的甚至干脆不提历史而将千古风流融进眼前的山光水色之中。”⑨第三种观点以作品主题情志为判准。台湾学者侯遁慧认为:“咏史诗不论是咏赞、叙述或评论,其所关注的完全停留在人物与时间的作为因果、是非成败等事实上。也不论他提出的历史见解多么高明精到,终究都只是围绕在现象面。然而怀古诗则截然不同,在面对复杂曲折的历史人物时,完全摆落人的种种作为和是非成败等评断,而直接从历“所以从诗歌精神来看,咏史与怀古,我们可以说,诗人情意投射的对象层次完全不同,一个是历史的现象,一个是生命的本质。”④论述怀古诗成因的论文有莎白、王立的《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怀古主题》、姚大勇构生成方式及文化成因分析》、田耕宇的《论晚唐怀古诗终极关怀的形成及审美体现》。这些文章重点在探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思想下的“崇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