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洛阳, 是佛教文化的渊薮。要解读佛教文化, 须先解读佛寺文化。自东汉首座官方寺院白马寺诞生后,洛阳佛寺渐多。到了北魏时期,洛阳的佛寺已达到1367所。这是多么热闹的景象:白天处处可见宝刹,夜晚时时可闻梵音;佛教信徒成千上万,城内城外香烟袅袅。“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用来描述南朝的诗,正好可以形容洛阳。佛教之来源, 佛教之演变, 佛教建筑以及佛教传说, 说不尽的故事和谜团, 都可以在洛阳找到答案。在北魏国都洛阳城内的1000多所寺院中, 永宁寺是规模最宏伟、建筑最豪华的皇家寺院。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 ,孝明帝元诩即位,其母灵太后(宣武帝妃胡氏)临朝称制,控制了北魏的实权。在当时王公贵族争相礼佛的狂潮中,由灵太后发起创建永宁寺。她把寺址选在繁华的洛阳城内, 北距宫城前门仅一里之遥。开工之日, 她亲率文武大臣来到现场奠基,表示了对永宁寺的重视。佛塔是佛教徒供奉佛祖舍利的纪念性建筑, 又称舍利塔, 是早期佛寺中最重要的宗教建筑。汉字中原本没有“塔”字, 它是魏晋时期翻译佛经时, 根据梵文 Stup a 的音译,简化后创造的一个汉字。梵文 Stupa 音译原为“窣堵波”、“佛图”、“浮图”,后简化为“塔波”,进一步去“波”变成了“塔”,意译则为“方坟”、“圆冡”。佛塔原是埋葬佛祖舍利的墓葬建筑,因受佛教徒的顶礼膜拜而成为佛祖的象征。佛教徒们以塔为中心,绕塔建堂,作为供奉佛祖, 诵经宣教的场所, 这些建筑便是最早的佛寺。随着佛教的发展与传播, 佛塔的形制日益多样化, 其功能则演变为主要用于供奉佛像, 埋藏高僧骨灰、经卷以及佛家七宝(金、银、珊瑚、琥珀、砗磲、玛瑙、玻璃)等法器,故又称宝塔。佛塔随佛教、佛寺传入中国, 并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建筑样式相结合, 逐渐演变成具有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佛塔, 其主流是楼阁式和密檐式佛塔, 通常由基座、塔身、塔刹构成, 塔身由四方形演变成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等, 层层重构, 层阶通常为三、五、七、九、十三等奇数, 自下而上逐层收分, 顶部常饰有称作“刹”的相轮,塔的外壁或塔内设置佛龛,放置佛像,供信徒们诵经参拜。早期的佛塔多为土木结构,隋唐之后逐渐转向砖石。由于佛塔是佛祖的象征,其体量的大小、数量的多少代表着对佛祖的崇敬程度。佛教宣扬因果报应, “施佛塔庙,得千倍报。布施沙门,得百倍报。”(《上品大戒经校量功德品》)故佛教信徒广立梵塔,以求得功德圆满,在佛学典籍上就记载有笃信佛教的印度阿育王“一日一夜役鬼神造八万四千塔”的传说。同时, 受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台近仙”思想的影响, 修建体量高大的佛塔, 更接近佛教宣扬的神圣天国,也更能体现对佛祖的虔诚。在中国历史上,耸入云表的高塔曾林立于辽阔的华夏大地, 其中,最高的木结构佛塔当属高达 米的北魏洛阳永宁寺木塔。永宁寺是北魏孝文帝元宏初营洛阳宫时,首拟建造的一座皇家寺院, 也是唯一一座计划在城内修建的佛寺。但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 孝文帝致力于统一中国南方大业, 尚未及修建永宁寺便死于南伐途中, 直到二十三年后的熙平元年( 公元 516 年), 年幼的孝明帝继位, 其母灵太后( 宣武帝妃胡氏) 临朝称制, 总揽朝纲。在当时王公贵族争相立寺礼佛的狂潮中以及与南朝梁“承传中华正统”之争的大背景下, 急于树立权威的胡太后不甘人后, 倾国家之财力、物力, 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