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别列津纳河上的桥 别列津纳河
征俄战役无疑是拿破仑时期最宏大的远征,但在18年11月已经接近尾声,而且这场征服战的面貌已完全改变:向东挺进变成向西败退,征服变成逃亡,夺取荣誉变成保住性命。而当法国人面对由俄国进入波兰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别列津纳河时,这种命运的抉择就达到了高潮。黯淡的前景拿破仑于11月9日退到了斯摩棱斯克,几天后,他的残余军队也大都败退到这里。然而,令法国皇帝和麾下6万余人大失所望的是,在这个预定的补给站根本找不到任何补给品。另一个能去的补给站是明斯克。但拿破仑在几天后得知,由海军上将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奇恰戈夫统率的俄军已经占领了那里。别无选择,法国人只能前往更远的维尔纳,而这不仅仅意味着更长的路线,还意味着要跨越一条叫做别列津纳的河流。流淌过明斯克的别列津纳河是第聂伯河的一条支流,平时并不起眼,但在18年冬天,这条河的对岸(对法国人来说是西岸)意味着生的希望。糟糕的是,那个海军上将奇恰戈夫又来搅局,别列津纳河上仅有的一座桥梁位于鲍里索夫城外,而这位海军上将在21日突袭当地,把留守的少数波兰人打跑,然后一把火烧了这座桥。当法军乌迪诺元帅麾下的第2军在23日反击夺回鲍里索夫城之后,对于长达550米的渡桥被烧毁一事,完全无能为力。虽然鲍里索夫城在法军手中,但由于奇恰戈夫在对岸虎视眈眈,也就根本不可能修复这座桥了。同时,天气也有利于俄军――温度连日来出人意料地升高,导致封冻的河面化开,原本可供步兵通行的冰面,变成了大块大块顺水漂流的浮冰。而在法军身后,俄军维特根斯坦因所部正紧追不舍,更远一点的地方,还有库图佐夫的大军正在赶来。担任法军后卫的内伊元帅所部承受着日渐沉重的压力,而打头的友邻部队却在河边无路可走。法国人的处境,变得前所未有的黯淡。抢造生命之桥在这种情形之下,法军统帅部的高层对于下一步应采取的行动发生了激烈争执。而与参谋们的忙乱相反,拿破仑再次表现出了作为一位军事统帅的独特素质:他先是下令全军仍照原计划向鲍里索夫进发,接着,在得悉俄军库图佐夫部距自己大约还有三天路程时,又颇为自信地表示法军已经重新掌握了主动权。同时,拿破仑派出多个侦察队前往鲍里索夫北面和南面的别列津纳河上下游河岸,以搜寻可能的渡河地点。11月24日凌晨4点30分,一位名叫让巴普蒂斯特埃布勒的炮兵将军收到皇帝的手谕,命令他于6点之前动身,以最快的速度赶到鲍里索夫,准备在别列津纳河上搭建浮桥。“即便你的全部人马不能快速行动,你也得把那些跑得最快的人先带过去。”虽然是炮兵军官,但埃布勒此前曾经出色地完成过架桥任务。现在,他带着工兵部队兼程赶往鲍里索夫。到达时,他接到了侦察队的报告:南面的奥克霍尔达有一些浅滩,而北面8公里外的斯图迪安卡浅滩则更适合造桥。埃布勒下令大部分工兵赶往斯图迪安卡,同时派出少量人员前往奥克霍尔达,尽量做出要在那里造桥的样子。为了把这一掩护行动表现得更为真实,法军还找来几名当地人,特意向他们询问在鲍里索夫以南搭建浮桥的可能性。当他们离开后,埃布勒当然希望至少有几个人会立即赶去向俄军“告密”。在斯图迪安卡,法国工兵们在没有太多合适的工具和材料的情况下,开始紧张的架桥工作,通过拆毁附近村庄的房子来获取木料,保留的几马车工具也派上了用场。不久之前,拿破仑曾下令烧掉在他看来是无用的载有“杂物”的马车,好在埃布勒坚决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