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7
文档名称:

20世纪60年代千阳县社教研究.pdf

格式:pdf   页数:7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世纪60年代千阳县社教研究.pdf

上传人:2024678321 2014/7/1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世纪60年代千阳县社教研究.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西北工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世纪60年代千阳县社教研究
姓名:杨建政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樊明方
20050301
摘要
世纪年代,中国农村中出现了“包产到户”、“单干”等现象,结果引
发了涉及全国三分之一左右的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千阳县经受了社教运动
的风风雨雨,当年从中央到地方抽出了许多干部,在千阳县进行了大兵团式的社
教运动。社教运动经历了“社教试点”、“面上社教”以及“点卜社教”三个阶段,
后期与“文化大革命”同时进行。年代的社教是千阳县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
段,它在农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许多人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
本文对千阳县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阐述了千阳县社会主
义教育运动的发展过程,对千阳县社教运动作出了评价。当时一些地方的农村基
层组织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基层组织党风不正,干群关系紧张,组
织纪律涣散,不进行整风整社就会动摇社会主义在农村的政权根基。然而,在社
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在干部政策方面犯了极大的
错误社教中的重新补划地富成份,清查“漏网”的“地主、富农、***分子
和坏分子”,批判和处理有“破坏活动”的“地、富、反、坏分子和***盗窃、
投机倒把分子及其他新生资产阶级分子”,进行民主革命补课,使一大批干部和
群众受到了打击、迫害,“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错误愈演愈烈。研究千
阳县社教运动,对避免重犯错误、巩固社会主义农村阵地、处理干群关系会有有
益的启示。
关键词千阳县社教面上社教点上社教民主革命补课
,
绪论
问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期简称为‘四清’运动,是年至年在我国广
大城乡地区开展的一场以‘反修防修’为宗旨的政治运动。‘四清’原来是指清账目、
清财务、清仓库、清工分后来发展为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和清组织。这场运动前
承二年经济困难时期,后接‘文化大革命’一年动乱,是党史、国史中非常重要的一段,
社教也成为党史、国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①
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以夺取政权、改造中国为目的,但真正颠覆乡土中国社会
秩序的革命,还是发生在年以后,从土改、合作化、大跃进、社教到文革,
政治化潮流席卷农村大地。尽管从长时度、“大历史”的眼光来看,年以后的
改革才真正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耕作行为,一种被统称为“现代化”的诸种
要素浸入到中国农村,但毫无疑问,此前年以政治运动方式进行的社会改造,
却以其巨大的社会震荡和经济代价在当时和今天都显得触目凉心。
建国初期的十几年,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恢复国民
经济,进行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但其间也有许多失误,
最主要的是“大跃进”的挫折经济调整时期,从上到下又发生了许多分歧,使
毛泽东受到很大的震动,他由此认为,我们的绝大多数干部不懂什么是社会主义,
我们要教育干部,教育群众。年月中共中央扩大工作会议以后,我国国民
经济进一步调整,形势进一步好转。但是党的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并没有从
根本上纠正,对形势和政策的许多看法在党内尤其是党的领导层中实际上还存在
分歧。随着国内政策调整的进一步深入,再加仁当时中苏争论的进一步激化以及
与部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紧张关系加剧,党内在形势估量和工作指导上的分歧又
逐渐发展起来。年七八月间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在大会
上提出阶级、形势、矛盾三个问题,以后在多次会议上阐明阶级斗争问题以及社
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并对“黑暗风”, “单干风”、“翻案风”
作了批评。在年党的八届十中个会上,毛泽东对卜沐问颗事讲一东作了论沐
林小波,创四清”运动研究评述》,《党史研究与教学》福州,
绪论
问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期简称为‘四清’运动,是年至年在我国广
大城乡地区开展的一场以‘反修防修’为宗旨的政治运动。‘四清’原来是指清账目、
清财务、清仓库、清工分后来发展为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和清组织。这场运动前
承二年经济困难时期,后接‘文化大革命’一年动乱,是党史、国史中非常重要的一段,
社教也成为党史、国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①
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以夺取政权、改造中国为目的,但真正颠覆乡土中国社会
秩序的革命,还是发生在年以后,从土改、合作化、大跃进、社教到文革,
政治化潮流席卷农村大地。尽管从长时度、“大历史”的眼光来看,年以后的
改革才真正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耕作行为,一种被统称为“现代化”的诸种
要素浸入到中国农村,但毫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