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麦虫养殖技术百科名片大麦虫大麦虫虫体大, 生长周期及速度与黄粉虫相同, 食性杂, 适应性广, 以麸皮和混合配方饲料及蔬菜、瓜果的下脚料为主,饲料来源广泛,饲养成本低廉,适合我国各地区广泛饲养。其产量是黄粉虫的 5 倍,经济效益明显。目录 1 、大麦虫简介 2. 大麦虫的形态特征 3. 大麦虫的解剖学结构 4. 大麦虫的生活习性与生态行为三、大麦虫的传统饲养模式四、大麦虫的工厂化规模生产技术五、大麦虫产业化开发的意义及应用前景展开编辑本段 1 、大麦虫简介大麦虫又称超级面包虫,是一种步甲科种类的幼虫。大麦虫的老熟幼虫最大麦虫幼虫大体长达到 6cm 左右,其营养价值更是远远超出同类科目的其他昆虫。由于大麦虫个体大, 社会养殖量少, 早期主要是作为名贵金龙鱼、银龙鱼等高级观赏鱼类的专用饵料。随着生产养殖技术的成熟, 社会养殖量逐渐加大, 价格趋于平缓、稳定, 尤其是营养丰富、容易消化、适口性好等优点, 开始逐步向各类人工饲养爬行类宠物( 壁虎、蜥蜴、龟等) 推广应用。在海外的专业鱼场及高档宠物繁育场均将大麦虫作为一种重要的活体饵料,大麦虫逐步将发展成为与黄粉虫、蟋蟀、蝗虫、蚯蚓相当甚至取而代之的趋势。大麦虫是完全变态的昆虫, 一生历经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从卵孵化到成虫羽化大约需要三个多月的时间。雌性成虫体型比较雄性成虫个体明显偏大。大麦虫的食性非常杂, 与黄粉虫相似, 麦麸、各种果菜残体、人工饲料、动物尸体均可采食。目前人工养殖以麦麸为主料, 添加各种果菜残体, 补充味精、糖、维生素、鱼粉、骨粉等; 水分的获得主要通过根茎类、厚叶片类蔬菜及瓜果皮的采食补充, 以免环境过于干燥而导致虫体死亡。大麦虫成虫体色变黑即为性成熟, 具有持续交配和产卵的习性。交配时, 雄性个体为与雌性个体体上, 产卵管和授精管伸出, 接触完成交配。雌虫交配大约 2~3 天后, 在取食并生存其中的麦麸糠杂中产卵,并且多次交配多次产卵,连续产卵 600~100 0 余粒,直至死亡为止。大麦虫的产量是黄粉虫 3到5 倍,成活率高达 95% 远远高出黄粉虫的成活率。其营养价值也在黄粉虫之上。大麦虫的养殖推广有望在短期内代替黄粉虫, 成为我国活体高蛋白饲料来源的主力军。大麦虫的分类地位大麦虫在昆虫分类学中属于鞘翅目, 拟甲科, 粉甲属。属完全变态的昆虫。别名超级面包虫、超级黄粉虫、高蛋白虫。编辑本段 2. 大麦虫的形态特征(1 )成虫体长约 25 ~ 30 毫米, 体色呈黑褐色, 体形为长椭圆形。体面多密集黑斑点, 周身无毛刺,背表无光泽。复眼红褐色,触角念珠状, 11 节,触角末节长大于宽,第一和第二节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节的长度,第三节的长度约为第二节长度的 2 倍。( 2 )卵卵长 ~2。0 毫米,长圆形,灰白色,卵壳较脆软,易破裂。卵外有粘液,能粘附上一层虫粪和饲料,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成虫一般初产卵成一直线,最终集片, 少量散产于饲料中。(3 )幼虫成年幼虫一般体长 50 ~ 70 毫米, 身体前后粗细基本一致, 体径约为 5~8 毫米, 体壁较硬, 无大毛, 周身有细毛刺。体壁有光泽; 虫体中间为黄、黑相间色中间有一圈斑点,接近头部三节黑褐色较多,接近尾部三节黑褐色也较重,腹面为灰褐色。头壳较硬,为深黑色。各足转节腹面近端部有两根粗刺。( 4 )蛹长约 25 ~ 30mm , 乳白色或黄褐色, 无毛, 有光泽, 鞘翅伸达第三腹节, 腹部向腹面弯曲明显。腹部末端有一对较尖的变刺,呈“八”字型,末节腹面有一对不分节的乳状突,雌蛹乳突大而明显,端部扁平,向两边弯曲,雄蛹乳突较小,端部呈圆形, 不弯曲,基部合并,以此可区别雌雄蛹。编辑本段 3. 大麦虫的解剖学结构(1 )消化系统大麦虫幼虫和成虫的消化道结构是不同的。幼虫的消化道平直而且较长; 成虫的消化道较短,中肠部分较发达,质地较硬。幼虫的马氏管一般为 6 条,直肠较粗,且壁厚质硬, 成虫的消化道相对短一些, 由于生殖系统同时占有腹腔空间, 肠管不及幼虫发达。因此, 在饲料配方及加工力度方面,应将成虫饲料的营养成分提高一些, 加工更精细一些。( 2 )雄虫生殖系统雄虫管状附腺与豆状附腺发达成对, 可见睾丸内有许多精珠。雄虫羽化 5 天后睾丸和附腺已十分发达、清晰。活体解剖可见雄性管状附腺不断伸缩, 向射精管输送液体。可能管状附腺与豆状附腺在雌雄交配时有助射精和输送精液的作用。交配时睾丸中的精珠与附腺排出的产物一同从射精管排出。每个雄虫约有 30 ~ 60 个精珠,每头雄虫一生可多次交配。(3 )雌虫卵巢发育与繁殖刚羽化的雌成虫卵巢整体纤细, 卵粒小而均匀, 卵子不成熟。受精囊腺体展开而不收缩,说明卵巢是在羽化后逐渐发育成熟的。羽化 5 天后的大麦虫, 卵巢发生很大变化, 长大的卵进入两个侧输卵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