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词性相同目的: 1. 了解对联一些小常识 2. 对联故事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使学生了解家乡, 热爱家乡. 3. 掌握对联的词性相同这一特点重点掌握词性相同这一对联特点课时三课时方法讲解练习准备多媒体步骤内容: 一、对联小常识 1. 要学生说说经常在什么场合看到对联 2. 对联是怎么贴的 3. 对联还有一些什么名字( 楹联, 对子, 楹帖等) 这个时候宜用多媒体展示若干副对联, 键入对联可在图片那很容易搜到许多对联书法作品, 最好展示名家的对联书法, 譬如启功先生的. 一边展示一边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上联,下联, 句脚, 联脚, 出句, 对句等知识. 小结—对联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多竖行排列的用来抒情言志的文字样式. 二、对联故事 1.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从字面上看, 这副联并没有什么恶意, 但仔细一读, 上联为五字, 下联为六字, 这副挽联对不起来呀! 有一个执事者看出了其中端倪, 他暗暗对丧主说: 这副挽联用意不善, 是说我们袁公对不起人民啊! 另一版本见电视剧—恰同学少年.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 2A 解缙古代对对句是非常讲究的, 也是当时考验文人的一种有效手段。对句对得如何是衡量当时文人的一种有效手段。比如说明朝的学士解晋小时的对联就非常有意思。解缙小时候非常贫困, 读书非常艰苦, 过去写对联大约都是有钱人的专利。但解晋却运用自己的才学写了一 2 幅对联。因为他的家对着相王府,他写的对联是“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此事惹恼了丞相, 于是命人把竹子砍去。让解缙的对联不成对。但聪明的解缙却见景生情, 写出了“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的佳句。当然这是文人中的流传。从对联从所加的字可知, 上下联相应位置的字词性是相同的。扯白歌(摘 87 年采录于文桥歌谣) 唱歌莫唱扯白歌, 和尚辫子就地拖. 枫树巅上鱼生籽, 洞庭湖里鸟做窝. 耙田耙个野鸡蛋, 砍柴砍个鲫鱼婆. 对门山上树咬狗, 雄鸡驮起豺狗走. 歌谣中有不少句子是对仗的,这中间四句基本对仗, 上下联相应位置的字词性是相同的。 B 稍微了解下数词举几个特别点的例子: 1.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代八尺为寻, 二寻为常. 杜甫诗 2. 比目鱼独脚兽鲁迅所对. 3. 所见题图联一对苦人拉二胡,双目盲,两心知。( 机关很多,数字是主要的还有反义词,图是一对盲人夫妻拉二胡。) 孤单世界剩独白, 个性足, 自理少。( 我勉力对的指那些物质满足精神空虚的独生子女, 湖南电视台变形记很多这样的少年。) 4 母亲六十大寿联任劳任怨,唯让唯慈,六秩无亏厚道; 祈顺祈安,亦福亦寿,期颐再闹瑶池。期颐百岁意,六秩是六十,所以可以对,无与再也是数字。其他的“不半重又”等在许多时候可以充当数词的角色。参考资料:1 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 先要弄清词的分类。古代词类的划分, 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 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 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 以上称虚词) 。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 3 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 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也就是说, 名词必须对名词, 动词必须对动词, 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 副词必须对副词, 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 各归其类, 映衬成趣。但细分, 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 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 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 2 参考文章数字与对联不管翻开那种联集、联刊,你都会有这种发现:对联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是本来为数不多的数词。对联何以对数词如此青睐?原因是数词在对联中写景状物、表情达意有极为奇妙的作用。它名为数词却很少表示实在的数量,而能包含十分广泛而隽永的意义。数词相竞有的对联, 两联中的数词你追我赶, 互不相让, 竞相夸张。如成都青羊宫联“紫气东来三万里, 函谷初度五千年。”灌县伏龙观八角亭联“千年雪岭栏边出, 万里云涛座上浮。”一比状地域辽阔,一比言历史悠久,写尽时空纵横之势。又如杭州凤凰山联“八百里湖山, 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八百里”力状湖山壮丽, “十万家”极夸人物丰阜,可谓人杰地灵。再如泰山南天门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上下联的数词更是如两骏并驰,双龙腾空。数字对比很多对联,上下联采用的数词往往是一大一小,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