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礼乐制度中的早期音乐教育.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礼乐制度中的早期音乐教育.doc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2021/5/23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礼乐制度中的早期音乐教育.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礼乐制度中的早期音乐教育
  【摘要】本文希望通过对先秦礼乐制度中音乐教育的探究,能够了解我国最初的音乐教育模式以及对其后世的影响。主要参考的文献来自《周礼》《乐记》和《孟子》,希望通过这些文献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当时社会的总体思想。本文总分三部分,开篇解释了先秦的礼乐制度及礼乐制度中“乐”的重要性,然后阐述了礼乐制度中音乐教育的教育主体以及礼乐制度的崩坏对音乐教育的巨大影响,结尾总结了礼乐制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礼乐制度;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一、先秦礼乐制度
  (一)何为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指的是周朝为了维护统治而制定的四大制度之一,分为礼、乐两个部分。在古代,“礼”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古人看来,于自然而言,天地运行,万物生长皆有礼;于社会而言,社会的政治秩序,道德伦理也皆可成为礼,因此,礼,有理的意思,即规律,是社会生活的规范、秩序。在中国古代,礼,既是典章制度也是道德规范,它规范着人与人交往的礼节仪式,也是统治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它的目的是通过合理地节制、控制人的欲望,使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
  礼、乐由来已久,并非西周首创,周公旦借鉴和继承了前代的基础制定了繁琐的礼制,并将乐彻底融入其中,“乐者为同,礼者为异。”①统治者用“乐”来表现人们的共同性,用“礼”来体现人们的等级差异。《乐记》认为,共同性得到体现,人们就会互相亲近;等级差异得到体现,人们则会互相敬重。但过分偏重乐,人们就会放纵;过分偏重礼,又会使人们疏远。所以,礼乐应该既能合人们的感情,又能端正人们的行为。
  (二)礼乐制度中的“乐”
  礼乐制度中的“乐”,和我们现在所指的音乐并不相同,礼乐制度中的“乐”是综合性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②即乐是人心有感于喜、怒、哀、乐等继而表现为声,如宫商角徵羽等,再付诸于金、石、土、木、丝、竹、匏、革等各类乐器,又配合各种舞蹈,才是“乐”。
  古代的君王如此重视乐,并不仅仅是为了享受音乐给人带来的愉悦,更重要的是古人将乐与政治教育联系在一起。一方面,统治者认为音乐可以培养君子的品格,有助于君主贵族们提升自身修为,这在十分重视人品的古代具有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不同阶级享受不同乐的待遇,来明确上下级关系,不同等级的人在欣赏音乐时,在音乐形式、乐舞规模和表演内容上都会有差异。统治者将乐用于祭祀和教化百姓,用教化的方式使等级的观念渗入人们的思想,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就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禮乐制度虽然本意是为了规范人的行为、维护统治而制定的,但它详细的规定使音乐和音乐教育都有了充足的发展。
  二、礼乐制度中的音乐教育
  (一)教育机构、教育对象和教授内容
  周朝时期的音乐教育机构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以辟雍为中心,东南西北各一个,称“天子五学”,即辟雍、东学、南学、西学、北学;南学又称“成均”,它主要有三个作用:第一,研究定制乐律;第二,宫廷音乐表演;第三,天子子弟学****音乐。大司乐是南学成均中权力最高的职位,其职务是“掌成均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