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六章 中华鳖养殖生态工程
中华鳖养殖生态工程
要点
第一节 中华鳖的养殖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节 中华鳖的生物学特性
第三节 人工养殖
第四节 鱼鳖混养和流水鳖蚓混养
第五节 中草药在中华鳖养殖中的应用
第六节 鳖拟生态养殖技术
第七节 病虫害的生态防治
中华鳖养殖生态工程
中华鳖养殖生态工程
中华鳖养殖现状
鳖类动物是一群背甲没有角质盾片、覆以柔软革质皮肤、腹甲骨板退化缩小、不互相愈合的爬行动物。全世界1科14属约23种,仅分布于非洲、亚洲及北美等地。中国现存4属6种,主要分布于华南、华东等地。早在3000多年前,人类对鳖类动物已有认识,表现在食用、药用及民俗文化等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鳖类动物的经济价值有了进一步认识和提高,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大,促使鳖类动物养殖势头日益剧增。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也是世界上鳖类动物养殖和消费大国之一。鳖类动物养殖业曾经成为一些地区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地方优势产业;是淡水水产养殖业中的特色主导产业之一,并占有重要地位。我国鳖类动物养殖业的发展经历养殖技术和市场考验,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过程。
中华鳖养殖生态工程
中国鳖类养殖业发展
我国鳖类动物的养殖以我国台湾省较早,20世纪50年代,台湾已开始养殖中华鳖,养殖户主要集中在台湾省南部,年产近千吨,大陆几乎没有鳖类动物养殖。20世纪70年代前后,我国鳖类动物的来源以野外捕捉为主,当时因缺乏保护动物和持续利用意识,人们捕捞到何种类就食用和药用之。从文献记载和传媒报道来看,人们捕捞的种类有山瑞鳖、黿和中华鳖3种,数量以中华鳖居多。
回顾我国鳖类动物养殖历程,其发展过程历经三个转型阶段,即从“捕捞型”到“养殖型(1970-1990)”;从“养殖型”到“数量型(1990-1995)”;从“数量型”到“质量型”(1996-至今)。
中华鳖养殖生态工程
我国鳖类养殖经过1996年、2000年2004年三次涨跌大浪淘沙,自2005年始,鳖类养殖迎来了“春暖花开”,中华鳖市场需求持续旺盛,销量较前期大幅增加。至2006年下半年,中华鳖养殖业起死回生,价格有所回升,~,。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鳖类动物养殖业,尤其是中华鳖和山瑞鳖,在苗种培育、养殖、饲料和疾病防治方面已趋向成熟,由盲目养殖向理性养殖转变,从快速养殖向健康养殖发展,鳖类养殖业正逐渐走向成熟,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和特色化是未来发展趋势。
中华鳖养殖生态工程
中国鳖类养殖业现状
(一)养殖面积及区域分布
至2007年,初步估计,我国养鳖面积约120万~130万亩。除青海、西藏、吉林等外,其他省(区、市)均有中华鳖养殖。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和海南9个省(自治区),且养殖规模巨大,养殖户分布集中,密集度高。浙江、广东、江苏和湖南等地形成养鳖专业镇、村,其中,浙江、广东最突出,也最具代表性;广西、河南、湖北次之。
中华鳖养殖生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