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7].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7].doc

上传人:drp539604 2021/5/27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7].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聂文婷
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预****检测: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字词积累
注音
丁肇( zhào )中 不知所措( cuò )
释词
格物:探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整体感知
看到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2-5段),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6-12段)。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细读感悟
(细读指导:浏览课文,在课文中进行适当的圈画,以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回答,看谁找的又快又好。)
(一)阅读2-5自然段: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作者是怎么来论述的?
明确:(1)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追求儒家最高理想——平天下);
(2)例举王阳明“格”竹一事——把探察外界误以为探讨自己,从内心领悟真理;
(3)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到的,然后传给一般人。
小结:中国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的目的与丁肇中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不同!
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古:《大学》里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平天下”,所以它的“格物”一般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探索所谓的治国平天下之道,侧重于抽象的道理。
今: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其目的是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获得新知,为人类服务,所以侧重于实验的精神。
阅读6-12自然段:理解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重要性: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实验途径:,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格“竹”—栽种竹子、研究生长、用显微镜观察)
,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
?有何作用?
本人事迹:高分低能、个人吃苦头的经历; 轻视实验精神的弊病
作用:以个人经历为例,从反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使说理更加真实可信。
(三)阅读最后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