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肉鸭常见病.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肉鸭常见病.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6/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肉鸭常见病.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肉鸭常见病一鸭瘟鸭瘟( Duck plape0 )又名鸭病毒性肠炎( Duck virusenteritis, DVE ) ,是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自然感染的潜伏期 3~ 5d ,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 2~ 4d 。病初体温升高达 43℃以上,高热稽留。病鸭表现精神萎顿, 头颈缩起, 羽毛松乱, 翅膀下垂, 两脚麻痹无力, 伏坐地上不愿移动, 强行驱赶时常以双翅扑地行走,走几步即行倒地,病鸭不愿下水,驱赶入水后也很快挣扎回岸。病鸭食欲明显下降,甚至停食, 渴欲增加。病鸭的特征性症状: 流泪和眼睑水肿。病初流出浆液性分泌物, 使眼睑周围羽毛粘湿, 而后变成粘稠或脓样, 常造成眼睑粘连、水肿, 甚至外翻, 眼结膜充血或小点出血, 甚至形成小溃疡。病鸭鼻中流出稀薄或粘稠的分泌物, 呼吸困难, 并发生鼻塞音, 叫声嘶哑, 部分鸭见有咳嗽。病鸭发生泻痢, 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 肛门周围的羽毛被沾污或结块。肛门肿胀, 严重者外翻, 翻开肛门可见泄殖腔充血、水肿、有出血点, 严重病鸭的粘膜表面覆盖一层假膜, 不易剥离。部分病鸭在疾病明显时期, 可见头和径部发生不同程度的肿胀,触之有波动感,俗称“大头瘟”。病变的特点是出现急性败血症, 全身小血管受损, 导致组织出血和体腔溢血, 尤其消化道粘膜出血和形成假膜或溃疡, 淋巴组织和实质器官出血, 坏死。食道与泄殖腔的疹性病变具有特征性。食道粘膜有纵行排列呈条纹状的黄色假膜覆盖或小点出血, 假膜易剥离并留下溃疡斑痕。泄殖腔粘膜病变与食道相似, 即有出血斑点和不易剥离的假膜与溃疡。食道膨大部分与腺胃交界处有一条灰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 肌胃角质膜下层充血和出血。肠粘膜充血、出血, 以直肠和十二指肠最为严重。位于小肠上的 4 个淋巴出现环状病变, 呈深红色, 散布针尖大小的黄色病灶, 后期转为深棕色, 与粘膜分界明显。胸腺有大量出血点和黄色病灶区, 在其外表或切面均可见到。雏鸭感染时法氏囊充血发红, 有针尖样黄色小斑点, 到后期, 囊壁变薄, 囊腔中充满白色、凝固的渗出物。肝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等的灰黄色或灰白色的坏死点, 少数坏死点中间有小出血点。胆囊肿大, 充满粘稠的墨绿色胆汁。心外膜和心内膜上有出血斑点, 心腔里充满凝固不良的暗红色血液。产蛋母鸭的卵巢滤泡增大, 卵泡的形态不整齐, 有的皱缩、充血、出血、有的发生破裂而引起卵黄性腹膜炎。病鸭的皮下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炎性水肿,在“大头瘟”典型的病例,头和颈部皮肤肿胀,紧张,切开时流出淡黄色的透明液体。二鸭病毒性肝炎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 DVH) 是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 临床表现为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为肝炎。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 2-5 天, 少数为 8-12 天。雏鸭突然发病, 传播迅速, 几乎全部雏鸭都在发病后 3-4 天内死亡。开始时病鸭无精打采,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部着地,转圈、下蹲,两脚呈痉挛性踢动, 死前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态。通常在出现神经症状后几小时或几分钟内死亡。有些病例发病很急,病雏鸭常没有任何症状而突然倒毙。发病后没有死亡的雏鸭,生长缓慢。剖检可见病变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