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阿米巴原虫_鞭毛虫
一、形态 单细胞动物
表膜
细胞质
细胞核
外质
内质
伪足
鞭毛
纤毛
无
叶足纲(根足虫纲)
动鞭纲(鞭毛虫纲)
毛基裂纲(纤毛虫纲)
孢子虫纲
基质
细胞器
内含物
泡状核 与实质核
如代谢产物、食物泡、营养储存小体等
新陈代谢细胞器
营养细胞器
运动细胞器
(重要分类标志)
滋养体:能够进行运动、摄食和生殖的原虫生活史期,常是原虫的致病阶段。
在一定条件下可 转化为包囊。
包囊:在环境不宜条件下,由滋养体分泌物形成囊壁,包绕虫体而形成, 是静止期,常是传播和感染阶段。
1、人际传播型
1)只有滋养体阶段:如阴道毛滴虫
2)有滋养体和包囊二个阶段:如阿米巴原虫
2、人兽传播型:需要一种以上的脊椎动物宿主完成,有世代交替。如弓形虫
3、虫媒传播型:有吸血昆虫参加,在其体内进行有性或无 性生殖。如疟原虫、利什曼原虫
三、生活史类型
阿米巴原虫
(amoeba)
以伪足为运动细胞器的原虫,作活泼的阿米巴运动,形态多变,故又称变形虫;
以二分裂法繁殖; 多寄生于人体腔道,有3属7种, 溶组织内阿米巴( E. histolytica )是主要的致病虫种。E. dispar 和 E. coli 是肠腔共栖的虫种。
A: Agarose gel (2%) analysis of a PCR diagnostic test for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E. histolytica and E. dispar.
Lanes 1 - 4: E. histolytica.  Diagnostic band size - 876 bp.
Lanes 6 - 9: E. dispar.  Diagnostic band size - 876 bp.
Lanes 1 and 6: E. histolytica 200:NIH, zymodeme II (positive control for E. histolytica).
Lanes 2 and 7: E. dispar 351:IMMiT, zymodeme I (positive control for E. dispar).
Lanes 3 and 8: Specimen from a patient with a liver abscess (positive with E. histolytica primers and negative with E. dispar primers).  E. histolytica 333:IMMiT, zymodeme XIV.
Lanes 4 and 9: Specimen from an asymptomatic patient (positive with E. dispar primers and negative with with E. histolytica primers).  E. dispar 389:IMMiT, zymodeme I.
Lane 5: Molecular base pair standard
溶组织内阿米巴
(Entamoeba histolytica)
又称“痢疾阿米巴”,寄生于结肠和其他组织内(如肝、肺及脑),主要引起“阿米巴痢疾”。
一、形态
1、大滋养体2、小滋养体3、包囊
二、生活史
四核包囊
包囊
条件:感染、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或肠壁受损
体外
肠外
血循或
直接播散
感染阶段:成熟四核包囊
感染方式:误食成熟包囊污染的食物、水源
寄生部位:回盲部、升结肠,其次为直肠、乙状结肠和阑尾。
大滋养体
条件
小滋养体
三、致病
致病因素:1)病原体的毒力—接触性杀 伤
(酶溶、细胞 毒、胞噬、协同损伤)
2)寄生环境的影响
3)宿主机体状态的改变
2)肠外阿米巴病:肝阿米巴脓肿(单发,脓液酱褐色)
肺阿米巴脓肿
脑阿米巴脓肿
皮肤、泌尿生殖器等也可累及。
1)肠内阿米巴病:
急性期:阿米巴痢疾 典型病理:烧瓶状溃疡
腹痛、腹泻、果酱色黏液脓血便、腐败、腥臭。常伴里急后重。重者肠出血、肠穿孔 。 注意与“菌痢”鉴别
慢性期:溃疡时发时愈,病灶组织增生,肠壁增厚,形
成局部包块,称“阿米巴肉芽肿”。
临床分型:
1、无症状带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