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页眉.. 页脚. 一、服务: 21 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职能设计管理在本质上就是服务, 服务理所当然成为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 21 世纪中国政府必然也应树立“小政府、大服务”的行政理念,进行职能的再设计。 1. 管理就是服务管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本质上管理与服务是统一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使社会主体产生分化, 并逐步形成群众组织( 包括国家), 各组织内部及各组织之间都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 各组织成员为避免无谓的消耗, 以最少成本换取最大利益, 相互订立契约, 把自身的一部分权利让渡出来, 形成公共权力, 由全体成员选举的少数代表掌握。掌握权力的少数人根据其成员的要求, 管理公共事务, 维护组织及其成员的利益。同时, 各组织之间也基于同样原因签订盟约, 把部分权力交给凌驾于其他组织之上的组织( 国家政府), 管理全体社会的公共事务, 维护社会秩序,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的利益。管理的实质,就是利用组织及其成员赋予的权力为公众利益服务。因此,从本质上讲,管理就是服务。 2. 服务是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政府是公民间契约的产物,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为公民和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组织。..页眉.. 页脚. 随着社会的发展, 它日益脱离并凌驾于社会之上, 但这种服务性质不可能改变, 只不过是服务的对象不同而已。政府最根本的职能仍然是服务职能。政府作为众多社会组织中的一种,也是为社会需要而存在,为社会利益而存在。因而,它必须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 为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服务, 而不是相反。政府行政在理论上不仅仅是单纯的管理制行政,而应是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的行政。服务是政府的首要职能。现代西方各国政府的职能再设计也正是出于这种选择。 3. 转变观念:“小政府”与“大服务”服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政府职能的必然取舍。但我们的政府仍然习惯于全面干预, 强调行政管理。这首先是因为, 我们的各级领导行政人员及公民本身还没有意识到政府就是服务机关, 政府的职能就是为公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我们的政府仍然习惯于“全能”角色, 不该管的也要管, 结果什么都管不好。我们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也习惯于政府的全面干预和行政控制, 不仅不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 而且对政府过分依赖。公民更是“势单力薄”, 一味指望政府能“为民作主”。一方面权力主体没意识到自己的权力, 自然也不对政府提出什么要求; 另一方面, 政府最大限度地行使自己的权力, 忽视了权力主体的权力。现代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要求..页眉.. 页脚. 政府树立新的行政理念, 从制度和体制及运作机制上, 使行政管理为公共利益服务。其次, 还要求权力主体观念也要有所转变, 要认识自己的权力, 争取自己的权力, 限制政府的权力, 主动要求政府提供服务, 最终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的理想格局。二、政府该为谁服务既然服务是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 那么, 政府到底该为谁服务呢? 1. 为公民服务从政治学角度理解:“契约理论”认为, 政府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公民与政府、公民之间的政治契约的基础上的, 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公民之间的契约或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权能委托, 政府应保护全体公民的公共利益, 维护和平的社会秩序, 充当公民的忠实“奴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否则, 公民有权收回委托之权能, 选举出新的政府。众所周知,政府机关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它们的运转和活动靠公民所交纳的赋税支持, 公职人员靠纳税人来供养, 公民是公职人员的“衣食父母”。政府为公民服务, 反映公民的意愿, 为公民利益尽心工作, 完全是应有之..页眉.. 页脚. 义,应有之举,而非政府单方面的“恩赐”。经济学尤其是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 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理解模式。经济学理论认为, 政府管理过程就是基础设施、治安、政策、法律等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而公民则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消费者, 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以尽可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服务争取消费者的支持[1]。按照这种理解, 政府不仅要为公民服务, 而且要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 否则, 就难以赢得公众的支持,从而失去存在的基础。各种理论虽然理解的角度不同, 但它们都证明了这样一个观点:政府必须为公民服务。 2. 为国家服务行政管理是国家发展的产物,它通过自身的管理活动来发挥、实现国家的职能,执行国家的意志。它不可能脱离国家而独立存在。任何行政管理活动都服从于国家、服务于统治阶级。行政管理在本质上是为国家服务的, 政府代表并为国家的利益开展活动。 3. 为社会服务政府职能除了为国家服务和具有强制性的一面之外, 还具有为社会服务的非强制性的一面, 这是由..页眉.. 页脚. 国家和社会关系决定的。专制社会,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出现了颠倒,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