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在我从教16年来,我一直都是在兢兢业业的上好每一堂课,随着教学循环的增多,我把握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每一年都发生着不同程度的转变。回想我自身专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我不断的从以前只注重自己所传授知识的准确性,向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学会了?”这一层面上进行转变,从过去“以师为本,教师讲的居多”,向现在过多的注重“以生为本,小组合作,点拨评价”等教学策略上转变。同时,我也一直思考一个困扰我已久的现实问题,那就是面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怎样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其能力限度内获得知识,感受成功?
所谓差异性,就是班级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学好坏不同的学生,有的好学生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各个方面不用老师和家长操心;有的中等学生马马虎虎,学习成绩总是提高不上去;而有的学弱生则学习困难,学习习惯极其不好,上课不注意听讲,缺乏学不同,家庭教育背景不同,学习习惯不同,造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面对这些差异,有时我真的是束手无措,一愁莫展。如果课堂上关注差生,则好学生“喂不饱”;如果只关注“好学生”,中等生迷迷糊糊,差生则完全听不懂,关注了“中等生”,好学生无所适从,学弱生成了干坐生。
近几年我一直在尝试着采用一些教学方法让这些存在差异性的孩子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一、制定分层次目标,实施分层次教学:
在备课环节,我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划分为3个层次,对课堂练习以及反馈检测也设置三个层次,在一节课的授课环节,落实3个层次的教学,并指出各层次的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分层次绝对不是要限制学生的思维和禁锢学生学习的知识点,而是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学习的特点设定最基本的需要掌握的学习范畴,使学生有的放矢的完成一节课的内容,比如中等生完成学习目标之后,产生了想尝试优等生研究内容的需求,教师要鼓励并帮助他们逐渐向第一层次的学习目标靠近,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并把他划入优等生系列,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学生差异性,搭建学习共同体,
学生的差异性在任何一个班级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学校甚至是老师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总是素手无策,单纯依赖教师的管教和辅导也无济于事,所以建立学生之间的学习共同体势在必行,例如: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最典型的一种学习共同体形式。我的做法是把差生和优生组织在一起,不论是在课上和再课下,不论是小考和作业,都鼓励优生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辅导,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他们很容易互相在一起沟通,有些好学生自私心理比较重,家长甚至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影响,有的家长私下里认为这种合作是牺牲了好学生来帮助差学生,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他们共同进步。搭建这种学习共同体,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和监督,教师要对好学生进行指导,鼓励他们相互之间帮助协作,激发他们合作的热情,其次教师还要对差生进行心理辅导,从思想上扭转他们自备的心理,重燃他们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