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教学长度教学反思1.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教学长度教学反思1.doc

上传人:1651012**** 2021/6/2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教学长度教学反思1.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小学部 卢艳
本学期,学校要求教案采用电子备课和教材批注的形式相结合,一个月来我认认真真的备课,上课。反思自己的教学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下面我就《认识米》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教后感受。
一、 巩固旧知,以旧引新。
上课运用开始上课我通过让学生测量铅笔的长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
二、 教学环节安排不够合理,教师指令不够明确
在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时,我说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不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老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1米58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老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忽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这一环节如果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课后经过反思我有设计出了两种方案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设计二:在认识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准确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构1米的认知表象,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的确有助于较好的建立1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养起来。
今后应多钻研教材,根据孩子年龄的特点,设计出符合孩子认知特点的教学环节,对于低年级指令应相当明确,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
三、组织教学需加强
本学期我刚接(7)班的数学课,学生比较乱,我想出了各种办法进行教学,学生虽有些进步,但学生还存在坐的不端正、做小动作、小声说话的现象。今后我将在课堂上运用适当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良好课堂秩序,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咒典点凭座疆概剩诞氛庭孵秋坪慎疗包涕无饭勇炊饭泡轨剧赐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