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渔家傲(秋思)》教案.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渔家傲(秋思)》教案.doc

上传人:drp539604 2021/6/2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渔家傲(秋思)》教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渔家傲(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难点:
品味赏析体悟
学法指导:
1、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4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一、作者与背景简介
范仲淹(989-1052 )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发豪放词之先声。
背景: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即作于知延州时 。
板书课题:《渔家傲 秋思》
二:新课
(一)听读——感受
:点评好在哪里?节奏 感情 意境
试试

自由读一遍。 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 (看看注释 处理好字音 节奏 感情)
个人表现读。 (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 (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二)再读——探究
1、上下阕分别写什么?
上阕侧重于 写 景
下阕侧重于 抒情
?哪个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描写塞下秋景
用一个“异”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异在哪?
A、“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这是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秋一到,雁就无留恋之情,这是与家乡大“异” 的。
B、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暗示敌人强恶,戒备森严。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这与内地的繁华的景象迥然有“异”的。
?从哪句话可以读出?
哀伤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中哪句点明了原因?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是全词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们的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