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docx

上传人:1017848967 2021/6/3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一句顶一万句》里有一个情节非常有味道,大意是这样的:
  男主角杨摩西在青少年时生活于农村,为了学手艺和生存,一度拜了一个师父。这个师父是个杀猪的手艺人,常年走街串巷地替别人杀猪为生。
  在旧社会的农村,杀猪人是没有劳务费可拿的。每次完成杀猪的工作后,所有的猪下水会由杀猪的师傅拿走,作为酬劳。
  杨摩西在拜这个师父的时候,当时师父是个中年丧偶的鳏夫,膝下也无子女。师父的脾气,又是比较温和的。因此,师徒二人相处起来,关系相对简单,也很融洽。
  每次在主顾家杀完猪,把全套下水拿回家,师父都是让杨摩西自己看着分。杨摩西通常是拿三件下水回自己家,剩下的都给师父留下,师父从来也没说过“不”字。这一分成模式沿用了好长一段时间。
  后来,杨摩西的师父续了一个弦儿——杨摩西多了一个师娘。师父脾气温和,家里就是师娘主事儿了。以前,从主顾家回来,分下水的事,师父从来不过问。现在,不行了。每次回来,师娘都会亲自来分下水。分可是分,但是一点都没少了杨摩西的,还是——三件给杨摩西,剩下的留在师父自己家里。
  现在问题来了——杨摩西不爽了!
  不爽,不在师娘来了之后下水分得少了,一点都没少。
  不爽,在于——以前都是自己拿三件,现在是师娘给三件!
  不爽在感觉!自己拿,和师娘给,感觉不一样。
  自此之后,原来融洽的师徒关系开始变味了,开始出现裂痕了,直到最后彻底闹掰。
  这个情节,很值得回味,很值得分析。
  从佛家的角度来讲,杨摩西犯的是典型的“嗔”戒。
  佛家最重要的三戒——贪、嗔、痴。其中,最容易犯的就是嗔戒。相对于贪和痴,它最不容易被察觉,时时会侵占我们的心智,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
  当前三大情绪管理上的常见疾病——愤怒、抑郁、焦虑——都和“嗔”字有关。
  愤怒,是嗔别人;
  抑郁,是嗔事情;
  焦虑,是嗔自己。
  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情绪的人,往往一点小事就会引得自己怒火中烧,行为失控,最后大闹一场无法收场,这种人,在怒火爆发的瞬间,他(她)的注意力往往不在事情本身,而是相关的人身上,真正引发他(她)情绪失控的是这样一种观念——“为什么你非要这样呢?!潜意识中就是“嗔”别人。
  举个例子,坐地铁的时候,有时候可能别人就是无意中碰了他(她)一下,不理会或者笑一笑就得了,但是容易愤怒的人,往往就会下意识得认为对方必须道歉,否则就是素质低下、甚至有故意碰撞的嫌疑,纠缠之下,最后都有动手的可能。这个过程,就是从一件小事上升到了“嗔怪”对方的高度了。
  抑郁的人,往往会对很多事情都不满意,他们(她们)会****惯性地“嗔怪”身边发生的事情总是不如意。“为什么这件事不能这么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