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喜欢他的人欣赏他的思想深邃和语言尖利,不喜欢他的人厌恶他的不识时务和尖酸毒辣。不过古往今来,大凡太监是最好当的,你只要把***给割了,再加上献身于歌颂皇上英明伟大的终身事业,那么这辈子享受荣华富贵是当然的了,搞得好还能臣弄一番朝权,高歌一曲红太阳什么的。不过鲁迅天生一把硬骨头吧,在1919年就写出了《药》,——众人皆睡我独醒。 
    鲁迅无疑是一个清醒的人,清醒到从《彷徨》走向《呐喊》。那时候有文字狱,鲁迅的文学作品大多含有春秋笔法,那时候能真正看得懂鲁迅文章的恐怕不多,能深刻体会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的的人也许就更少了。我突发奇想,如果当年也有删帖这一天罗地网,恐怕我们就看不到《药》这部小说了。
      鲁迅是文学家,文学家对故事情节,细节描写,人物勾画,语言提炼都具有一定的独到之处。我们先看细节描写:“华大妈在枕头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个细节,勾勒出一个下层人物的经济窘迫,华大妈把那包银钱看得比命还重,在枕头下藏的很隐蔽,以至于找的时候很费力;老栓的希望全在儿子身上,而儿子的性命又寄托在那包洋钱上,所以即使把钱装入口袋还不放心,又按了按进行确认。鲁迅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当愚昧的中国人围观杀人场景的时候,“颈项都伸的很长,仿佛很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是啊,看当场砍头,是一辈子难得的人生机遇,管他砍谁的头呢?夏三爷不好好的享受太平盛世,想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那不是找死吗?“眼光正像两把刀,刺的老栓缩小了一半”。鲁迅用这样的语言,引证出处于体制内的刽子手的狂妄自大和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业主老栓的胆小与畏缩。 
    鲁迅擅长人物速写,他笔下的人物性格恒久流传,至今我们还能在周围的人群里找的到:阿q,孔乙己,闰土,祥林嫂。。。。。,出生于大户人家的夏三爷并没有在《药》作品里直接描写,而是通过红眼阿义的描述勾勒出其“不识时务”的形象,侩子手和阿义都是大清天朝体制内的人,他们对夏三爷破坏他们稳定局面的行为固然很“气愤”,不过鲁迅文笔的重点却是勾画那些依附于体制生存的底层民众,和体制内人关系良好的康大叔,认为夏三爷疯了的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年青人,花白胡子,他们一致认为夏三爷说“这大清是我们大家的天下”的话真不是东西,在牢里还策反牢头造反确实该砍头。看看,鲁迅笔下的人物没有一个同情支持秋瑾,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生存,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