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戊戌变法
适用学科
初中历史
适用年级
八年级
适用区域
通用
课时时长(分钟)
45分钟
知识点
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
教学目标
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
百日维新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康有为、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代表,他们想要改变落后的政治体制,但是戊戌变法由于受到强大封 建势力的阻碍,维新变法最终失败。第二副图片是为变法牺牲的“戊戌六君子”。
二、知识讲解
1、 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
2、 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3、 时间:1895年春
4、 意义: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5、 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 续宣传维新变法。不久,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随后,他们又把《万国 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1、 时间:1898年6月至9月,前后103天,“百日维新”。
2、 内容:
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
思想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3、 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 道路。
4、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5、 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杀了谭嗣同等人,戊戌变法失败。
二、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
1.《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介绍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 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 的觉醒由此开始。请判断,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根据题中所给,是甲午战争失败以后, 消息传回国内,康有为梁启超等赴京赶考的举人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揭 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故本题答案选D
【例题2】
【题干】洋务运动求自强,戊戌变法图立宪,辛亥革命建共和,在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中,中国逐渐汇
入工业文明大潮。这些运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相同点。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 的近代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则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更深入的进行了近代化的艰难探索。故本 题答案选D。
【例题3】
【题干】难起步-戊戌变法;冀人版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辛亥革命
,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维新思想一百日维新
三民主义一五四运动
“民主”“科学”一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一中共建立
A .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史上救亡图存的探索。“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所以②搭配错误,①③④均正确,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