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以合作学习为主线,运用多媒体、模型、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对学习素材进行分析比较与归纳概括,从而不断积累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子、原子等微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并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离子的概念。
、不同之处 ,以及二者的联系。
。
。
。
难点:。
。
课前准备:
教师:①自制多媒体课件。
②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金刚石、氯化钠球棍模型。
学生:完成《优化指导》中知识要点的归纳。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出示金刚石、氯化钠的球棍模型、水分子球棍模型。
提问:他们由什么微观粒子构成?
问题:直接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哪些?
二、明确本专题学习要求
课件出示:《中考说明》中对“微粒构成物质”这部分知识的考试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
、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三、自主复习知识要点,初步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
课件出示:自主复习《优化指导》P61-P62知识要点,解决以下问题:
说明:同桌、邻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时间约5分钟。
、原子、离子的概念。
、不同之处 ,以及二者的联系。
。
。
。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点、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
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展示的平台,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原子的构成”的知识建构让学生以“老师”的角色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习题的处理重视理解。详细内容见课件。)
五、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1
课件出示:合作探究1:下列两个变化的微观过程有何区别?
(1)水的汽化
(2)水的电解
学生讨论交流
在引导学生描述“水的汽化”微观过程的同时,用动画展示以加深理解,并总结出“水分子没有变成其它物质的分子,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水的电解”让学生讲台上边操作边的方式来展示对电解水微观过程的理解,这样也达到了“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