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文档名称:

红楼梦练习.doc

格式:doc   页数:3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红楼梦练习.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6/1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红楼梦练习.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红楼梦练****红楼梦》阅读训练题一、多选题 1. 《红楼梦》的异名下列哪两个不是?()() A.《石头记》 B.《***》 C.《太虚幻境》 D.《金玉良缘》 E. 《金陵十二钗》 2 .找出分析有误的两项:()() A .贾府中的奴仆颇具叛逆性格的两个人是晴雯和小红。 B .第三十九回,李纨道: “凤丫头就是楚霸王,也得这两只膀子好举千斤鼎。她不是这丫头,就得这么周到了? ”这丫头指的是平儿。 C .红楼梦》是写男女私情的。《红楼梦》以前的才子佳人小说, 也是描写男女私情的,所以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 D.《红楼梦》善于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 写的都是作者观察得到的客观的人物。 E .第三十九回,贾母笑道: “凤丫头别拿他取笑儿。他是乡屯里的人,老实,那里搁的住你打趣他。”“他”指的是赖大家的。 3 .对《红楼梦》一书评说有误的两项是:()() A. 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它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举世公认的文学名著。 B.《红楼梦》的初名叫《石头记》, 它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时,就受到人们的喜爱。《红楼梦》问世以后,人们争相阅读它, 谈论它。同时, 《红楼梦》也受到封建官僚和封建卫道者的推崇,把它作为教育孩子的教材。除此外,《红楼梦》还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 后来被称之为“红学”。 C. 《红楼梦》小说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书中人物众多,事件纷繁。为了展现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 曹雪芹构建了一种精致细密包容广大的布局方式,即网状结构方式。 D. 曹雪芹是塑造人物的高手,在《红楼梦》中, 有姓名称谓的七百多个人物,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另外,由于曹雪芹对诗词、金石、书画、医学、建筑、烹调、印染等各门学问都十分精通, 所以在描写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 园林建筑, 家具器皿, 服饰摆设, 车轿排场,都真实而细腻。 E. 《红楼梦》的诗词韵文,不仅艺术成就很高,更主要的大都符合人物的身分、思想气质和性格特点。如同是咏柳絮, 林黛玉表现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雄心”, 薛宝钗表现出飘泊亦如人命薄, 空遣绻, 说风流的悲哀。 4 .有关探春改革,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A .探春有眼光,有魄力,但庶出的地位,暂摄家政的身份,决定了她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 B .探春拿赵姨娘开刀,是她不认生身之母为母女关系,投王夫人所好的最好例证。 C .探春是改革家,她可以为贾府每年省下几百两银子,但这个封建家庭的衰亡是必然的,她无法挽救。 D .探春打了邢夫人的心腹王善保家的,却得到了凤姐的微妙的赞许,可见, “反抄”不过是凤姐事先设计好的把戏而已。 E. 理家的这段经历, 使探春对贾府的家政痼疾了解得更深, 以致“抄检大观园”时,她发展成为“看之重、言之痛、怒之深、虚之远、慷慨陈词、声泪俱下”的“反抄英雄”。二、简答题 1 .曹雪芹的身世和他创作《红楼梦》有什么关系? 答: 2.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怎么出现的?真的是偶于鼓担上得来的吗? 答: 3 .简述黛玉的两次葬花的起因。答: 4 .简述宝玉挨打始末。答: 5 .简述“宝玉挨打”事件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答: 6.“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这几句诗出自哪部名著的哪首诗?吟诗是谁?这几句诗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答: 7 .简析晴雯在抄检大观园时表现的性格特征。答: 8 .简述《红楼梦》中某一个人物出场的情景。答: 9 .简述《红楼梦》中一个关于林黛玉的故事。答: 10 .选取《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一作简要的人物介绍。答: 11 .在抄检大观园事件中,园中主人主要写了谁?丫鬟又主要写了谁?作者重点设计了哪些人的反应?这样设计有何作用? 答: 《红楼梦》阅读训练题参考答案一、多选题 1选CD 分析: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长篇小说,写成于清朝乾隆帝中期(甲戌, 1754 年),《红楼梦》书内提及的书名还有《石头记》、《情僧录》、《***》、《金陵十二钗》、《金玉缘》等, 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 1784 年) 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 在此之前, 此书一般都题为《石头记》。此后《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而成为通行的书名。 2选CE 分析: 才子佳人小说发展至明末清初, 才子金榜题名后与佳人洞房花烛的大团圆结局已成为小说的固定情节模式, 这种大团圆结局, 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和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因原, 但更多的是作家怀才不遇寄希望于作品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使然。借文学作品抒写人生理想固然可以, 但如果对理想的描画近乎于偏执, 乃至于使大团圆结局失去了存在的生活基础,那么千篇一律的大团圆便有了美化现实、粉饰生活之嫌, 理想也便成为梦想和空想。这也是此时期才子佳人小说引起当时社会关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