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3
文档名称: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doc

格式:doc   页数:28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doc

上传人:Hkatfwsx 2014/7/2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六章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为重要的宏观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都可以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问题,本质上是财政风险控制问题。经济是财政的基础。考察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否具有可持续性,除了要看扩张性财政政策本身是否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外,还要看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合关系如何。如果政策之间相互掣肘、相互抵销,扩张性财政政策自身的作用再大,其可持续性也会受到消极影响。只有政策之间形成合力,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国民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才能使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获得坚实的基础。
一、财政、货币政策关系模式及美国的实践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一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作用方向和力度上如何配合,一是两种政策工具之间如何配合或结合。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关系的几种模式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或组合可以有四种模式:第一,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第二,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第三,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第四,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第一、二种政策组合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一致,可以达到进一步扩张或进一步紧缩的目的,第三、四种政策组合是斟酌使用,试图使不同的政策各得其所,分别达到不同的目的。
理论上讲,第一种政策组合适用于这样的情形,即经济处于严重萧条(衰退)状态,需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重扩张来刺激经济;第二种政策组合适用于经济发生过热和严重通货膨胀的时期,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紧的办法来尽快消除过热和通货膨胀;第三种政策组合适用于经济出现一定程度的不景气、但也不甚严重的情况,这时可以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需求、促进增长,同时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来防止通货膨胀;第四种政策组合适用于经济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但又不太严重的情况,这时可以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来压缩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同时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来适当降低利率,防止出现经济衰退。
2、财政、货币政策工具的结合点
财政、货币政策工具的相互配合主要通过如下方式:(1)国债市场。在一级市场,政府发行国债,中央银行鼓励金融机构增加购买和持有国债。在某些体制安排下,中央银行可直接购买国债。如果不允许中央银行直接购买国债,也可以由商业银行在一级市场购买,中央银行则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增加二级市场的国债购买,支持扩张性财政政策。(2)政府资本金投入与银行配套贷款投入。近两年我国政府通过发债直接增加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投入,同时要求商业银行增加配套贷款资金。一般来说,增加配套贷款资金应当建立在银行自愿基础上,不能依靠行政命令的办法。(3)利率。在降息和发债都很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事先沟通,在时机选择上先降低利率,再发行国债,以降低发债筹资成本。(4)贴息。政府对鼓励发展的产品或行业给予贷款贴息,增强其偿债能力,吸引银行增加贷款。(5)贷款担保基金。财政可以成立非营利性的贷款担保基金,为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3、经济恢复过程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关系:美国的经验
(1)30年代的“大萧条”与恢复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历史上发生的经济衰退很多是由紧缩性货币政策引起或加剧的。关于30年代“大萧条”的成因,货币主义认为,在货币层面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货币供应量(M1)不足,甚至出现绝对下降。1929年8月至1933年3月,美国的名义M1减少了四分之一。二是实际利率偏高。由于价格下降,考虑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利率较高,超过了名义利率。三是美联储默许银行倒闭。这三方面的因素至少加剧了萧条的程度,延长了萧条的时间。弗里德曼在其《货币史》一书中说:“对货币因素的重要性来说,大萧条实际上是一种悲剧性的证据”,认为美联储防止银行破产努力的失败和从1930年底至1933年货币存量的下降,应对衰退达到那么严重的程度负主要责任。
表6-1 30年代美国的几项财政和货币指标
年份
政府盈余/GNP(%)
M1(1929=100)
AAA利率(%)
商业票据利率(%)
GNP增长
%
消费价格
指数
1929
13>.0



100
1930
-



-9,5

1931
-



-7,8

1932
-



-13,8

1933
-



-2,2

19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