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朗读诗歌,掌握朗读诗歌的基本方法;理解诗歌四个意象的情感内涵;领会诗歌凝炼含蓄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歌的情感;通过讨论交流体会诗歌的韵律美;通过仿写诗歌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强烈而真挚的思家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并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
2.赏析诗歌,品味诗歌的韵律美
难点
品味诗歌的音律美
五、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内容和洋思教学方法,主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在本节课学习的过程中采取如下方法:多媒体课件图片展示法、朗读指导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设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满房间。有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抬头眺望远方的大陆,不禁泪眼朦胧,于是一首小诗便从他的笔尖流淌而出。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潸然泪下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中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年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出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有着这样经历的诗人,才会道出那样深沉的话呀!那就请同学们翻开书,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
3.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 细腻地感受 诗意地仿写)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读诗歌)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齐读。
?(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悟诗情)
,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乡愁萦绕了诗人一生?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结: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概括了诗人整个人生,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 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母子分离 夫妻分别 母子永诀 两岸阻断)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的?
(生说师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
母子之情 夫妻之爱 丧母之痛 恋国之思
5. 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小结: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