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1).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1).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6/1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21).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王罡:林散之草书赏析( 21) 力透纸背——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秋思》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赏析提要: 从数千件作品中选出近 500 件佳作, 经过反复论证,最后精选出 180 件,草书《自作诗秋思》就是其中之一。作品中锋用笔,瘦劲苍遒,力透纸背,两次著录。林散之先生的草书《自作诗秋思》,立轴, 197 9 年作。尺寸为 135 ×34㎝,约 4平方尺。落款散之, 印有“江上老人”(白文)、“大年”(朱文)。水墨纸本, 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品相九五。正文内容是: 案上诗书常乱叠,重重叠叠似瑶台。秋前何事墉如此,为有宾鸿久不来。欣赏林散之的草书佳作,不能不提“力透纸背”, 这里先讲一个“力透纸背”的故事。 1973 年9月24 日,冯仲华先生去看望在南京工人医院住院的林散之老师,林散之先生将自己在医院写好的一首七律诗《辛苦》写成了小斗方送给他,并叫他回去好好读一读。《辛苦》一诗是写在夹宣上的,裱画师装裱时,揭成了两张。林老看到时,认为第二层和第一层的效果差不多,便叫冯仲华在第二层上补盖了自己的印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力透纸背”。大字容易透,墨多容易透,《辛苦》小斗方是小字,而且用墨不多。更为可圈可点的是,这里不是只有几个笔画、几个字“力透纸背”,而是一首诗全部“力透纸背”,透得是那么均匀, 透得是那么清晰,就跟复印机复印的一样。何谓“力透纸背”?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在《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中说:“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清代赵翼在《瓯北诗千方百计· 陆放翁诗》卷六中讲:“意在笔先,力透纸背。”“力透纸背”说的是书法中的中锋用笔,就是说在书写时,笔尖始终保持在线条的中心位置,是书法大家通过长期实践所呈现出来的强大的内在力量。正如汉代大书法家蔡邕说的那样:“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在宣纸上呈现的墨像是:墨迹向两边洇渗的宽度均匀。清代书法家刘煦载提出“逆入,涩行,紧收”的观点, 比较好地概括了达到“力透纸背”的路径。详细地说就是下笔时用逆锋,中间运笔时涩行,到笔画的末端收笔时用回锋。林散之先生一生坚持悬腕中锋放笔, 要求学生也是如此。有一次,庄希祖拿了自己的书法作业请老师点评。林老看后便说,手腕要悬起来,要用中锋。庄希祖先生听后十分震惊,心想:他又没有看到我写,怎么就知道我的手腕没有悬空?!真了不起!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要成为一个书法家,连手腕都不能悬空,又怎么能行呢?从此,庄希祖先生坚持悬腕写字,中锋用笔,书法技艺大进。这幅草书《自作诗秋思》是体现“力透纸背”的典范之作。无论是直笔横下,还是横笔直下,转动灵活,生机勃发。腕不着案,凌空取势,很多细小的笔画虽然细若游丝,却极具力量,笔笔如铁钩银画。请看第一行中的“案”、“诗”,线条厚实,内涵丰富。第三行的“为”、“有”,特别是“有”中的最后一画,看特写将更加清楚。“草圣”林散之大笔如椽,笔力千钧, 极具穿透力。“事”、“此”等字,看上去用墨不多,但是墨已透过纸的背面。如果我们把这幅作品反过看, 或者反过来对着光,就会看到作品的背面有不同的墨迹。林散之中锋用笔的作品一定会透,而且透得匀称。 1997 年9 月,古吴轩出版的《林散之书法集》中的后记这样写道:“从经眼的数千件作品中选拍了近 500 件佳作,并经反复论证,最后精选出林老 24岁至逝世前的各个时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