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杭州西湖西进可行性研究
杭州“西湖西进”可行性研究
信息来源:不详信息作者:王向荣发布时间:2007-4-22
“西湖西进”作为杭州市政府在新世纪提出的一项重大工程引起了多方关注。为保证“西湖西进”工程的科学性,保证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于2001年1月邀请了国内数家研究和设计机构进行“西湖西进”可行性研究,经严格的评审后,我们的研究成果获得第一名,并被委托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本文对这一研究成果进行简明介绍。
一、西湖水面变迁
西湖是由于泥沙的淤积,从钱塘江逐渐分离出来的一个内湖。,,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山麓。北宋时,为治理被葑草湮塞占据的湖面,苏轼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淤泥堆就的“苏堤”当时基本上位于西湖的中部。明朝杨孟瑛任杭州知州时,几经周折,对西湖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淤,并筑杨公堤。明弘治以后,西湖又经历了几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心亭、三潭印月两个岛屿。清雍正年间,。公元1800年,阮元任浙江巡抚时又疏浚了西湖,在湖中堆起了第三岛——阮公墩,至此,现代西湖的轮廓基本形成。
西湖自清朝中期以后逐渐衰落,至建国时,大部分湖面被淤泥湮埋,四周童山秃秃,荒冢累累。50年代,国家对西湖进行了全面的清淤治理,形成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水面布局。
从西湖的变迁历史中可看出,泥沙淤积、围湖造田、城市建设侵占水面、西湖疏浚中挖出淤泥的堆积是西湖水面缩小的主要原因。如果没有数十次的疏浚工程,西湖早已成为田荡。
二、“西湖西进”的提出
西湖以“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景色成为人们向往的风景区。但是,西湖的景观也有一些缺陷,其主要表现在水面空间以开阔为主,湖面基本上一览无余,景观层次相对单调。另外,由于湖与山之间被大面积的陆地分隔,形成了西湖景区与山地景区的隔离,历史上山水相依的自然形态被破坏。
环湖诸景区中,北山、南山自古以来就是旅游的热点景区,惟有面积最大的西山景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长期以来,西湖面临巨大的游客压力,现有景区又不能满足游人的游览需要。
多种原因,使不少专家学者想起西湖的西面这块曾经是西湖水域的区域。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原副局长吴子刚先生于八十年代撰文《西湖向湖西拓展议》,较早地提出了“西湖西进”的课题。
三、适合扩展为水面区域的分析
“西湖西进”重要的一点是恢复历史上西湖的部分水域,也是西湖又一次重要的疏浚工程,所以历史时期的西湖湖底是目前“西湖西进”应考虑范围。但是,由于西湖的历次疏浚以及近代以来大规模建设的影响,地形变化较大,确切可能的西进水体范围需要通过科学分析来确定。
为此,我们以1:5000的西湖风景名胜区矢量化地形图为基础,综合航片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西湖西进”区域按高程、坡度、植被、地表水、建筑密度、文物、道路等多个要素,参照对于拓展湖面的有利程度将每个要素分为2-4个等级,分别进行分析,确定在每种要素中适合拓展为水面的区域。将这些分析图叠加可较为精确地确定出“西湖西进”中适于拓展为水面的区域约为66hm2。考虑游人的活动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