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城市规划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部分 1 、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 、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 、绿地率: 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 、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 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 P38-39 5 、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 、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 、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 、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30000--50000 人) 相对应, 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 CBD :中央商务区(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简称: CBD )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 、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 、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 CIAM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 、拆建比:新建的建筑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 、配建设施: 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 、竖向设计: ?? 城市开发建设地区( 或地段) ,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 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 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 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 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道路红线:城市道路( 含居住区级道路) 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 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 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 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 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 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 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 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 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 、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 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 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 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 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 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 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 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雷德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绿地、住宅与人行道有机地配置在一起, 道路网布置成曲线; 行人和机动车在一个平面上隔离; 建筑密度低, 住宅成组配置成团, 形成口袋形; 相应配置公共建筑, 将商业中心布置在住宅区中间,使住宅区的各部分通往中心的距离都相等。 24 、户室比户室比又叫户型比, 它是指各种户型在总户数中所占的百分比, 反映到住宅设计上, 就是体现在一定数量住宅建筑中, 各种不同套型住宅总套数的比重 25 、住宅街坊是指在小城尺度的城市街坊中,一栋或者多栋住宅楼沿周边布置,对外形成公共街道, 对内形成内院, 集居住, 商业多功能与一身的居住体。与其他模式的住宅相比,它更强调空间的围合以及功能的混合。 26 、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27、停车率: 即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区总户数的比率停车率= 居民停车位数/ 居住总户数 28、住宅建筑毛密度: 即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 住宅用地上) 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住宅建筑毛密度= 住宅总套数/ 居住区用地总面积 29 、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 30 建筑小品: 是指既有功能要求, 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31、建筑密度: 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 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筑用地面积之比(%), 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建筑密度= 建筑首层面积/ 规划用地面积。简答题部分建筑平面群体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用图示)( 图示见规划原理书 P388 )。行列布置: 优:绝大多数居室朝向良好,结构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