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页眉. 页脚. 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符翠茹摘要: 随着依恋理论的发展, 对于依恋的研究已经逐渐地由婴幼儿的研究焦点发展到成人依恋的研究, 与他人的依恋关系影响到个体成长中心理的发展。文章通过综述我国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发现, 在我国, 以大学生为对象的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有着较强的相关, 而在心理健康的某些具体症状上, 如抑郁、孤独感等更是与成人依恋的不安全类型关系显著。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试, 希望了解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并进而研究大学生孤独感和依恋方式的关系。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相关分析方法统计数据,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学生的依恋方式和孤独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专业和是否独生子女方面未达到显著水平;二、不同依恋方式的个体在孤独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三、依恋方式和孤独感存在相关。关键词: 大学生; 依恋关系; 孤独感; 关系; 心理健康; 抑郁; . 页脚. 第1章成人依恋概念国外许多关于成人依恋的研究结果认为, 依恋类型的不同会带来不同性质的行为和社会认知, 它也将影响其心理健康的状况。 Bowlb y 就曾指出,儿时的经历和亲密关系会影响到成年后的心理健康水平。文章通过综述我国以大学生为被试的成人依恋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结果,对大学生成人依恋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从而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其焦虑、抑郁以及其它的负性情绪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关于依恋的研究最初是对婴幼儿与主要抚养者如母亲之间的关系进行的,英国精神病学家 Bowlby 最早提出依恋的感念。他在依恋的定义中的描述是“导致一个人对其他人产生一定程度亲密感得任何行为模式都有个体差异, 这可能会持续一个人的一生, 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保留、去除及更新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1[ 198 7 年, Haza n和 Shave r将 Bowlb y 关于儿童依恋的研究拓展到成人阶段, 认为即使再去爱成人阶段,也会表现出如儿童依恋一样的个体差异。自此以后, 成人依恋逐步地成为依恋研究的焦点。他们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个体与当前同伴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联系]2[。 Berman 和 Sperlin g 认为成人依恋是寻求和保持生理上和心理上能提供稳定安全感得依恋对象的一种个体倾向]3[。我国吴薇莉定义为“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4[。.页眉. 页脚. 第2章成人依恋的类型 Hazan 与 Sperling 提出,成人依恋的类型与在婴儿中发现的依恋类型相一致,即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 Bartholomew 和 Horowitz(1991) 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恐惧-- 回避类型, 提出一个两维的依恋模型, 分别是自我—他人和积极—消极, 概括了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由此区分和定义了个体的四种依恋风格( Bartholomew,1990,1991 ), 分别是安全型( secure ) 、迷恋型( upied )( 也有译为先占型、卷入型、专注型、矛盾型的)、冷漠型( dismissing ) (也有译为拒绝型、忽视型、排斥型、回避型的)、恐惧型( fearful )( 也有译为害怕型、混乱型的), 后三者属于不安全型依恋]5[。安全型表现为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感到舒适, 对早期关系的看法恰当, 能较好的评价依恋关系。认为关系有价值, 既有亲近感,又有自主性(对自我和他人都是积极的观点) ;而不安全依恋类型中的成人不能整合评估过去的经历及其意义。迷恋类型具有焦虑和情绪化的特征, 表现出对过去经历理解的混乱, 对人际关系过度沉溺和依赖(人际关系对自我是消极的,对他人是积极的) ;拒绝类型的特征是崇尚独立( 对自我是积极的), 他们回顾特殊事件有困难, 否认渴望亲近(( 对他人是消极的); 恐惧的个体是焦虑、不信任和害怕拒绝(对自我和他人都是消极的) ]6[。.页眉. 页脚. 第3章成人依恋的测量国外成人依恋的测量开始于 198 5年由 e,Kapla n和 Mai n创建 AAI 测量工具, 而关于成人依恋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量工具的开发和研究, 在对成人依恋的描述上, 各测量工具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会谈、问卷分类评估和量表。会谈类测量工具主要有成人依恋访谈( AAI )、当前关系访谈( CRI ) 以及依恋访谈( AI)。问卷分类评估包括成人依恋 Q–分类( Adult Attachment Q– sort )和婚姻 Q–分类( Marital Q– sort ) 。成人依恋测量量表包括成人依恋问卷( AAQ )、成人依恋类型(AAS) 、交互依恋问卷( RAQ )、关系问卷( RQ)、亲密关系体验–修订版( ECR —R)、 10 条目依恋量表( 10AS )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