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田英章行草书法:田英章毛笔行书
田英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书法艺术人。在行草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让我们一同来欣赏田英章先生的行草作品吧。下面是WTT为你整理的田英章行草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田英章行草书法欣赏
田英章行草书法图片
1
田英章行草书法图片
2
田英章行草书法图片3
田英章行草书法图片4
欣赏草书的标准
欣赏草书(行书)艺术作品的标准,可以说并无定式。对于同样一幅草书艺术作品,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素养,不同的际遇,不同的悟性,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标准;同样的人因早年、中年、晚年的差别,其标准也可以变异。尽管如此,前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把欣赏书法标准多有概括。有人归纳为四条:曰气韵,曰选材,曰墨色,曰装背。也有人归纳为六条:曰形体,曰魄力,曰意态,曰流派,曰才学,曰气象。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为草书(行书)艺术的欣赏标准:
1、线条美。“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书法的线条,尤其是草书的线条,更具有明显的特点。它不仅有形状上的区别,方向上的不同,而且还有疾涩、润燥、扁圆、质感、力度等多方面的差异。草书艺术线条的千奇百怪、变化莫测,最能表现出一个草书家微妙的内心感受。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线条才明快愉人,给人以美感呢?
线条的力感
凡给人以美感的线条都是有力度、并富有立体感的线条。力感在传统书学中又称“笔力”。
古今研习草书者反复强调正确“运笔”,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使书法线条显示有力,富于弹性(内有劲力的表现)。书法的线条应象“钟表中常运的发条”,而不可似“汤锅里煮烂的面条”,这个比喻“力的艺术”;告诉我们书法是线条的力感,是草书艺术的生命。
宋代米芾曾说:“得笔(指中锋用笔的效果)则虽细如髭发亦圆(指有立体感、力感);不得笔,则虽粗如椽亦扁”。可见线条的美不在于粗细而在“圆”。“圆”则“粗而不重,细不为轻”,劲健而有活力;“扁”则呆板僵滞,不给人以美感。
线条的情感
“书者,抒也”。中国书法的点、划、线充满着活力,韵律和节奏,显现动人的表情美。所谓表情美,是书家和欣赏者双方在书法艺术上共同配合的视觉审美经验。一幅成功的草书作品,是作者凝神结思,蓄情而发,一泻而出的情感流露。“以情感人,用情作书”,是书法成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例如宋人陈铎曾详细剖析过唐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书写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认为前十二行“甚遒婉”,后六行“殊郁怒真屋漏痕迹矣”,至末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烂漫,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与《禊叙稿》(指晋王羲之“兰亭序”)哀乐虽异,其致一也”;。情绪的变化导致了运笔节奏的跌宕起伏,书者通过笔墨书法将真情实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线条的节奏感
“一画之间,变化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草书如若粗细一致而无节奏的线条是不能给人以美感的,所谓抑扬顿挫,提按起伏,满纸云烟,虽寂然无声,却有音乐的旋律,这恰恰是草书艺术备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历代书法家特别注意线条的主次对比,并往往将最能表现书者个性的笔画作为“主笔”以展示特有的美感。如颜真卿饱满的悬针竖,黄山谷一波三折的长横和大捺,米芾别致的竖勾等。此外还有大小、纵横、向背、偏正、疏密、粗细、浓淡、方圆等多种对比手法。
请看唐怀素《自叙帖》中“(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卢员)”三行的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