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武功苏氏与苏坊村[中国 武功].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武功苏氏与苏坊村[中国 武功].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6/1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武功苏氏与苏坊村[中国 武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武功苏氏与苏坊村[ 中国武功] 武功苏氏与苏坊村[ 中国武功] 中央政府网| 陕西政府网| 咸阳政府网| 县委| 县人大| 县政府| 县政协繁體中文· English 首页走进武功今日武功网上政府信息公开互动服务武功论坛游在武功世苏之家未来武功武功双创在线访谈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世苏之家>> 苏姓研究>> 正文当前没有通告! 武功苏氏与苏坊村作者: wgsw 来源:网站首页时间: 2010-8-16 点击数: 875 一、苏坊村的变迁苏坊村位于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北十里漆水河东岸的台地上, 也叫苏台村。村南约百米即是漆水河, 村北崖坎上是一大片平坦土地。这里土肥水足, 宜种粮棉蔬菜。村西南原有一条自游凤通往县城的古道( 今已废), 观其地貌, 苏坊村比漆水河床高约五六米。据当地老人讲:“原苏坊村地面要比漆水河高十余米, 村北崖坎上可挖高窑躲避兵匪之劫, 后经河水泥沙和原洪的淤积, 将原来的地面埋深了五六米, 如今村北崖坎只有两三米高了!”可见两千多年的自然变化改变了原来地貌。苏坊村是西汉时期平陵侯苏建封地府第, 其子孙曾在此生息耕读千余年, 后因水灾迁往他乡。苏氏迁走后, 有段姓家族由岗上村移居于此, 接着宋晁付张等姓也先后而来。如今苏坊村分为四个堡, 即东堡、中堡、宋堡、西堡, 共五千余人, 段姓占全村百分之九十。段姓也属望族之一, 世代相传知书达理, 移居此处后仍延用苏坊村名,以示对原苏氏的尊崇和怀念。二、苏坊起名汉武帝天汉年间,长安城人口巨增,其因有二, 一是关东灾民大量涌入长安, 二是连年与匈奴战争, 不断扩军于长安。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长安城有居民和驻军 50 余万人,加上流动人口和修建建章宫的工匠民夫约计 60 余万人,这 60 余万人的衣食供应都要由全国各地用车船运来,为了减轻长安城军民衣食供应的压力, 汉武帝于太始元年(公元前 96 年)下诏迁徙长安城人口,令官吏有封地的迁往封地, 无封地的迁回故里, 令居民迁往地广人少的乡下去。据今长安县将军庙村苏姓村民相传:“当时平陵侯苏建原想将家迁回故里杜县长水沟,因为这里有宗庙。后因友人建言:当今皇上年老, 喜怒无常, 大臣无罪被杀者数十家, 还是将家迁远者好。因而他就将家迁于封地平陵, 住地取名苏坊。只让一支子孙迁回故里看管祭祀宗庙。”以上所言只是相传, 可在 1978 年该村村民刘振东建房斩崖时, 挖出一孔汉代砖碹的窑洞, 洞里有坐台, 台上有一武将塑像和祭器等物。经专家考证是苏氏宗庙的一部分,却是千真万确。苏建因何卜宅武功杜阳川漆水河畔?学者们认为, 此地乃古邰国之地, 后稷教稼之处, 文王积善累德之乡, 民风淳朴, 农桑业旺, 子孙住此可丰衣足食, 读书明礼, 治家安邦。其后事实证明, 这块风水宝地真选准了, 自汉到宋千余年间, 苏氏子孙在此兴旺发达, 贤能辈出, 德才俱扬, 不少人成为民族之骄傲、国家之栋梁,令人敬仰。三、苏坊——苏氏发祥地苏氏家族自西汉移居苏坊, 子孙勤奋, 耕读传家, 世有令德,代有伟人,仅录“平陵系衣冠盛事图”于下: 东汉:侍中苏竟(平陵侯五世孙) ;南阳太守苏纯( 平陵侯六世孙); 并州刺史苏章( 纯之子); 金城太守苏谦( 章之兄) ;征君公苏不韦(谦之子)。魏:侍中都亭侯苏则(章之子)。晋:侍中苏怡(则之子) ;尚书都亭侯苏愉(则之子)。后魏: 中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