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时,从人群中缓缓走出 6 个城民,他们衣衫褴褛,神情疲惫。然而,尽管他们内心也有对死亡的恐惧,但他们依然为着全城市民的解脱而慷慨地视死如归。罗丹的高明也就在于他没有人为地给这些英雄涂抹炫目的油彩,而是把他们当做有血有肉的人来刻划,于是塑造出了一个悲怆而真实的英雄群体。?刚毅之感: 中间一个头发稍长,眼睛向下凝视的,是最年长,最有声望的欧斯达治,他那刚毅的神情,显示了他内心的强烈悲愤与牺牲的决心。?激情之感: 右边站立的一个紧闭双唇,两手紧握城门钥匙,显得情绪激动,他视死如归,步子走得十分坚定。左边的一个身体转向右侧,略微抬起右手,似乎在对旁边的人说着什么。?痛苦之感: 后边一个两手抱头,陷入无比的痛苦之中。另一个年纪较轻的,用手遮住眼睛,眉宇间流露出对死亡的恐怖。最后一个人最年轻,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安。但他们都受到欧斯达治的鼓舞,紧紧站在一起。群像被排列在一块象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加莱义民》复活了那一场慷慨悲壮的历史,歌颂伟大崇高的理性精神。孔子的思想体系※韩星 1 、关于孔子的思想体系关于孔子的思想体系最起码有三个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是孔子有没有思想体系?二是如何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体系的构成是怎样的?三是用那些材料来证明或“复原”这个思想体系?首先应该说明, 我们现在常说的“思想体系”或“学说体系”是受西方哲学的影响, 认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其思想必然是成体系的, 研究他的思想, 重要的就是完整、深刻地理解他的思想体系。然而事实上对哲学家、思想家本人来说, 他不一定都是有意识地、自觉地进行体系建构的, 在很大程度上说, 他有什么样的思想体系是后来研究者进行“复原”或“重构”的结果。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的研究来说, 尤其存在这样的情况。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 这也无可厚非。所以, 我们还是按照学术界的研究习惯, 我们仍然可以认定孔子各个方面的思想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这个前提下,来相对地理解他的思想观点。近代以来, 从学术思想角度来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构成, 由于种种原因, 出现了很大的分歧, 形成多种说法: 如以仁为中心说, 以礼为中心说, 以中庸为中心说, 以仁义为中心说, 以仁义礼的统一为核心说等等。特别流行的是仁核心说和礼核心说。两说的共同特点是它们的绝对对立。仁核心说排斥礼, 礼核心排斥仁。我认为, 这种“中心说”、“核心说”从大的方面讲都是习惯了孔子以后二千年大一统政治体制及其相应的大一统意识形态影响的结果, 也是当代社会既定思维模式定向制约的结果, 是迫切需要摆脱的; 从小的方面讲, 人们往往容易抓住一个概念、范畴当作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核心, 而忽视它的整体性, 自然互相矛盾。另外, 西方学者由于对孔子思想体系的把握不够, 对孔子思想评价多有误解, 最典型的就是黑格尔。黑格尔眼中的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 算不得一个哲学家,“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 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甚至认为,“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 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 那倒是更好的事。”①黑格尔“不能从中获得特别的东西”的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东亚文化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黑格尔对孔子的认识不但只是凭少许不严谨的译本, 而且只看到了那零散的道德教训, 而没有触及孔子思想的整体结构, 不能从整体的角度深化对细节的把握。另外, 黑格尔以西方文明发展的道路为模式构筑了唯一的“世界精神”的哲学发展史, 对中国历史和文明发展的道路却缺乏同情的理解,也许潜意识中还有日尔曼人所惯有的那种偏见和傲慢。今天, 对孔子思想体系要深入、全面地把握, 集中探讨其核心是完全必要的, 但又是很不够的。笔者无意消解中心, 也不想另立中心, 只是想实实在在地对孔子整个思想进行深入其内的细心研习以后, 再出乎其外, 不带任何思想偏见和既定的思维模式来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构成, 并尽力展示其原状, 以实事求是地把握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在春秋战国之际, 孔子作为一个西周乃至上古文化的继承者和集大成者, 他以平治天下为已任, 构筑一个思辨的哲学体系对他来说是奢侈的,他是着眼于当时的时势,思考社会的整合有序、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途径。这样,如果要说他有什么思想体系的话,那也是他在不自觉的、开放的思维方式中构建了具有历史文化功能的与历史现实水乳交融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孔子思想体系里不一定非得有唯一的逻辑起点与思想核心, 而且最重要的并不是理论推演的逻辑性与思辩性, 而是它的世间性、实用性, 可以包容个人与社会, 承担传统与变革, 结合理想、信仰与此间生活等等。我们今天的研究可以从不同方面了解和“复原”这个思想体系。 2 、孔子思想学说的集大成性质要探讨孔子思想学说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