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小儿推拿》.ppt

格式:ppt   大小:674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儿推拿》.ppt

上传人:miaoshen1985 2021/6/19 文件大小:67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儿推拿》.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小儿推拿
李锋锋
小儿推拿概述
小儿推拿是以中医辩证理论为基础,通过穴位点按推拿、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方式来改善儿童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种保健、治疗方式。小儿推拿是纯绿色疗法,可替代部分化学药品,减少化学药品毒副作用,增强孩子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预防病毒侵蚀和滋生,达到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目的。随着现代人们健康理念的更新,很多家长都开始信任和采用纯绿色疗法——小儿推拿,目前,该疗法已成为国际儿童保健、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小儿推拿源流及发展
起源萌芽阶段(远古-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儿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当时的太医局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一定数目的人员教****儿科,儿科专业医生遍及全国,儿科专著大量涌现,中医儿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理论体系到临床疾病的防治已趋成熟。特别是北宋儿科名医钱乙,学术造诣精湛,其***之《小儿药证直诀》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诊断方面创立“面上证”、“目内证”等等,堪称中医儿科学之精髓,其学术思想不仅为后世儿科医家所推崇,而且对整个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宋代《艺文志》有“按摩要法”、“按摩法”等记载,金代张子和《儒门事亲》也把按摩列入汗、吐、下三法之中。
《小儿按摩经》的问世,标志着小儿推拿这门专科从理论体系到临床疾病的防治已趋成熟,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继《小儿按摩经》之后,又有两本重要的小儿推拿专著刊行。一是明龚云林所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两卷,对流传于民间的各种推拿疗法广泛收录与整理,内容详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及文献价值,曹炳章先生称此书为“推拿最善之本”。二是稍晚问世的周于蕃篡辑的《小儿推拿秘诀》,对小儿各种推拿手法、诸惊证候以及杂症并推治法均有详细记载,并附有手法捷要歌及多种推拿图谱等。据《厘正按摩要术》序五中介绍,该书曾经三次刻印,可见其影响之大、学术水平之高。
形成发展阶段(明清时期)
明启唐制,按摩疗法再次受到朝廷的重视,太医院重设按摩科为医学十三科之一,按摩专业又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明隆庆五年(1571年),按摩科被政府取消流传于民间。由于小儿有病,服药困难,针刺怕痛,用推拿疗法能够疏通经脉,调畅气血,适合小儿需要,所以这期间在小儿推拿方面却有了迅速发展。当时儿科推拿名家辈出,小儿推拿专著大量涌现,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小儿推拿这一独特体系开始形成。
“推拿”一词,始载于明代万全所著《幼科发挥卷二·慢惊有三因》:“一小儿得真搐,予曰不治。彼家请一推拿法者掐之。”但直接以推拿冠名者则首见于小儿推拿著作,如《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厘正按摩要术》书中述有:“按摩一法,北人常用之……南人专以治小儿,名曰推拿”;“推拿者即按摩之异名也”。因小儿推拿,以推法为多,且患儿多不能主动合作,施术者需拿持而推之,故改称推拿。由按摩改称推拿,可以说是推拿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
迅速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支持下,中医事业包括小儿推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自50年代起,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中医院校,发展了推拿教育,在全国许多中医院开设了小儿推拿科。与此同时,整理和出版了大批小儿推拿教材及著作,如重印出版了《小儿推拿直录》、《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全书》、《厘正按摩要术》、《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等小儿推拿古医籍,出版了《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学概要》、《简易小儿推拿》、《小儿推拿疗法新编》、《小儿推拿新法》、《小儿捏脊》等小儿推拿新著作,推拿治疗范围不断扩大。
小儿推拿流派
推拿流派是指按照地域流行病的特点和民间需求,发展成为的推拿学术流派。各流派有其自身的特色和风格,以及关于推拿操作与运用的群体。目前国内影响较大、传承较为完整的小儿推拿流派有山东地区的三字经派、孙重三派、张汉臣派,以及北京地区的捏积冯流派和上海地区的海派等。
以山东青岛地区已故名老中医、青岛市中医院李德修为代表人物,治病主张以祛邪为主,多采用独穴治疗小儿疾病,取穴少,一般不超过5个穴位。常用推、揉、拿、捣、分、合、运、掐等手法。
以山东济南的已故著名老中医孙重三为代表人物,治病主张手穴、体穴同用,常用推拿十三***,常用穴约70余个。
以山东已故名老中医张汉臣为代表人物,诊病重视望诊,善于从小儿形态及面部的色泽改变诊断疾病,治病取穴以顾护正气为主。
以京城小儿捏积世家、已故名老中医冯泉福教授为代表人物,在治疗上提出 “通督脉”“调阴阳”“督脉通诸脉通”的学术思想,常